潘君:站在时代的边缘思考

2013年08月16日 09:19   北京商报  

潘君:站在时代的边缘思考 潘君:站在时代的边缘思考

  潘君的作品大都是装置形式的综合材料,过期的报纸、木头、钢钉、工作手套,是其创作里的常用因素,泛着机械时代的冰冷与残酷。这些无一例外地彰显着艺术家对生命与时代的深刻思考,外来信息冲击与自我的反馈,是潘君一直要进行的艺术命题。

  画画与思考哪个更重要

《链接2#》 120cm×120cm 综合材质 2013年《链接2#》 120cm×120cm 综合材质 2013年
《山手套》 70cm×50cm 综合材料 2011年《山手套》 70cm×50cm 综合材料 2011年
《大地之爱》 200cm×50cm 板上综合材料 2010年《大地之爱》 200cm×50cm 板上综合材料 2010年

  潘君在中央美院学习油画的时候,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他感觉真正的艺术不该有画种的区别,为何去创作才是思考的重点。已经在宋庄待了四五年,初来乍到时,有激情洋溢的艺术创业者会很关注某个画家画里的某个颜色是如何调出来的,潘君认为这样的想法有些过于单薄。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有些过快,很多艺术家甚至来不及去思考太多,就将艺术成品推到了市面上。潘君很在乎自己作为艺术家应该承载的社会价值与艺术品位,艺术家担负着对社会文化思考的责任,站在文化的风口浪尖上,他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引导,包括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关注与思考,总而言之,就是要提出问题,闹点事情出来。

  单纯的只是停留在绘画层面,艺术对于艺术家只能算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人一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如果让活着只是成为活着的一种目的,活着为了赚钱吃饭,吃饭好有力气再去赚钱,那么生命似乎太无趣了,变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潘君所不能容忍的。刚毕业的那段时间,他与同学一起办了美术培训班,风生水起的,这样继续下去,舒适安逸的生活绝对不成问题,但潘君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

  30岁那年,他为自己做出了决定,终止培训活动,开始专心做艺术家,潘君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程中,感受每一个阶段的不同,听起来更像是将自己作为试验,也是艺术家的别样生命心经。

  潘君客厅墙上显眼的位置,挂了一幅人在《心经》下五体投地的膜拜姿态,人体用他惯常的废弃报纸拼成。与其他的很多作品一样,都是揭示人作为不同个体,在这个剧烈变化的信息化社会中,分分秒秒所接受的外来冲击,人是社会的人,在这个过程,人不自觉地进行了被异化的过程。

  具有拷问情绪的《时代记忆》系列、《我是谁》等,流露出艺术家内心的种种思索,木头象征宽厚有容的古老东方,锐利直冲云霄的钢钉则是独立坚守的西方,这个时候,东西方的文化对撞、自我与外来的冲击,共同涌现在了观者面前。

  综合材料的质地,或许让潘君的作品显得并非很美,但渗透出的力量,不得不令人驻足。他在描述自己创作时,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在肆意地按我们的意思改变社会,一种征服自然背后的恐惧也在不断升级。人类到底要什么?

  手套也是潘君创作中的常客,作为日常的保护工具,手套由新变旧的过程便是在记录我们征服自然,手套之上的报纸碎片暗示着讯息满载。艺术家用含蓄的表现方式,委婉地讲出了自己对当代文明的质疑与理解。

  不同的题材,始终在诉说一个相同的主题。潘君说,我想人一生要去完成一件事情总要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出发点,就算是一个重要的借口也行。这样就能心安理得了。在今天的我看来,艺术应该是平等的利用当下的任何可能的材料与语言去反映当下的一种新的思考或新的思考方式。艺术家力求注重材料本身对精神的伸展性,回到艺术最初的知觉状态,更直接更自由地去接近自己的内心。哪怕是寄托美丽的花,艺术家也使得它变得冷酷,人们毁灭它,然后再去填充它,让它看起来似乎很美,但艺术家内心是热的,他希望未来光明而美好。

  北京商报记者 丛晓燕

潘君潘君

  潘君

  1981年生于湖南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参展情况:

  2010年 “非常接触”首届中德证券当代艺术巡展  北京

  2011年 五四青年艺术展  北京

  2011年 “80后”艺术展  北京

  2012年 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2013年 “生活艺见”展  北京悦美术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