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推介木心我可以歇歇了
2013年08月18日 08:23 新浪读书 微博
新浪读书讯 今天下午,2013上海书展名家新作系列讲座“木心的困难——关于《文学回忆录》的对话”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陈丹青、画家、南京市前文化局局长施正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微博]、作家、书评人小宝、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德明、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马宇辉就此话题展开了交流。
来听讲座的人非常多,能容纳近八百人的活动厅座无虚席,过道也坐满、站满了人。陈丹青开场就说,今天有这么多人来这场对谈,我感到高兴且意外。他介绍说,自己曾热乎乎地向很多人介绍木心,但很多人看不起也不懂木心,所以向人推荐木心非常困难,“这么多年我四处推介木心,这是不得已,因为没人了解他。现在尤其是今天,看到这么多不同的人来谈木心和他的作品,我觉得自己可以歇了。” 陈丹青坦承,作为一个画家,自己当时听木心的文学讲座,并不是很懂,且即便到现在,他也没有完全读懂木心。“我了解他,但是不懂他。”很多人指责陈丹青过度推介木心,陈丹青说,“我手中有团火,我觉得他的东西非常好,在这样一个传播时代,之前知道木心好的人却那么少,你说我不推介我怎么办?我感谢今天来的人,你们让我心宽,让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做。”
陈子善说,很多人一开始不能完全认识木心先生的价值,但木心值得反复讨论和回味。在他看来,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一个人的文学史。“它不是教科书,而是一个历经苍生的老人对文学、社会、人生、20世纪,通过文学这个媒介,对我们表达他的看法。木心的看法,我们未必认同,但他的看法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陈子善说,木心未必十全十美,但偏见和洞见与联系在一起。“不是‘木心的困难’,是我们的困难,是我们怎么理解、接受木心为一个庞大的世界所提供的他个人的艺术话语。”对于读者质疑的木心是不是被捧得过度过热,陈子善反驳说:“不看木心,不是木心的损失。说现在木心被捧得太热,他‘热’得过郭敬明吗?”
今年六十六岁的施正东,是前南京市文学局局长,与木心同为民国时代生人,偶尔一次机会有人向他推荐木心,他拿到书开读后就再放不下来,并买了160套《文学回忆录》送朋友。施正东说,“木心是跨时代罕见的将思想、文学融为一体的稀有品种的人,他综合、全面、深刻,接近终极真理。透过木心,我们可以看到宇宙观、世界观。而宇宙、世界观这些词在现在中国是荒废的词,所以木心显得很孤独,这是我读木心很难过的地方。”
张德明坦言,读木心的书,我必须查字典。他说,理解木心既有广度之难又有高度之难。因为木心看世间,是从宇宙到世界到人生,如果倒过来,就会对人性抱有不切实际的完美幻想,只有理想的高度,却没有道德的底线。“木心的难在于没有给我们优越感,他没有他那一代启蒙主义者的雄心壮志,他认为人心摆脱不了原始的罪恶和自私,而这样一种想法,是我们比较陌生的,也较难接受的。”
小宝说,《文学回忆录》更像是一部私人阅读史,“千万别把这本书当作文学史来读,它只是有性情的作家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这种反应比正儿八经的文学史有趣得多。”小宝评价说,一个城市的文学价值与这个城市是否拥有标志性文学记忆有关。“既张爱玲后,木心可以成为上海的文学记忆,他是上海的伊比·怀特。” 协助校对《文学回忆录》史料部分的马宇辉说,刚拿到初稿时非常兴奋,与丧失或泯灭文学性的许多学院派文学史相比,《文学回忆录》是一部非常有文学性的文学史。马宇辉说她对这部书做了很多考订工作,因为里面有很多错误,木心先生常年流亡海外,所参考的底本是郑振铎主编的那套,没有更新的信息资源,这是她做了校订工作的原因。此外,她还做了大量批注,在设计孔子、陶渊明的看法时,马宇辉与木心先生的观点很不一致。“我做这些批注,不是为了贬低木心先生抬高我自己的学术修养,而是因为《文学回忆录》是部独断的作品,它不是共识性的著作。木心先生启发我们思考,他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与陈丹青等所认为的“木心的困难”不同,马宇辉觉得木心先生是幸福的,“因为木心在迟暮之年遇到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阅历、思想。‘网罗天下精英而教之’,从这方面来看,我认为木心先生面临的不是困难,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