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拿到被偷工减料的书 血压都快要爆表

2015年11月30日16:46   一财网  收藏本文     

  在大多数设计师对书籍设计还没有明确概念的时候,吕敬人已经凭借《朱熹千字文》、《范曾谈艺录》、《对影丛书》、《中国记忆》等书籍设计,在国内外书展上频频摘得“中国最美图书”、“世界最美图书”奖项。

《中国记忆》
《对影丛书》
《朱熹千字文》
在收藏家父亲的熏陶下,好读书、惜书、爱书是吕敬人从小养成的习惯

  因为痛风不能吃海鲜,书籍设计师吕敬人有一套自己的“解馋”之道。“为好书做设计,就特别解馋,大快朵颐。”小眯眼、大胡子,笑起来颇为儒雅的吕敬人,和人交流时很亲切。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骨子里,吕敬人有自己的“执拗”,尤其坚持书籍设计美学。

  生长在“只要有白纸黑字就是好书”的年代,在收藏家父亲的熏陶下,好读书、惜书、爱书是吕敬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出于对书的痴迷,在他已经是一家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的时候,为了追随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他毅然舍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留学日本两年。

  有失必有得,这样的抉择也夯实了吕敬人设计事业的基础。在大多数设计师对书籍设计还没有明确概念的时候,他已经凭借《朱熹千字文》、《范曾谈艺录》、《对影丛书》、《中国书院》、《中国记忆》等书籍设计,在国内外书展上频频摘得“中国最美图书”、“世界最美图书”奖项,先后被评为亚洲著名十大设计师之一,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之一,在业内博得了“书衣大师”的美誉。

  如今,身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籍设计》期刊主编等职务的吕敬人,已是国内公认的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实践先锋和推动者。“书籍设计绝不只是简单地做装帧,它应该‘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与书籍本身的内容本身完美契合。”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吕敬人坦言,书籍设计是一项付出绝对比回报多、“辛苦而美丽”的事业,但他却乐此不疲。“我一直想通过图书设计告诉别人,中国文化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怀袖雅物系列
《钱学森书信》
在名师杉浦康平的指引下,吕敬人逐渐摸索出让一套图书变得有中国味道的方法

  “最美图书”的中国味道

  1992年,在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教授杉浦康平的工作室里,初来乍到的吕敬人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杉浦康平视力不佳,但对细节把控却是出了名的严谨。在电脑排版还未兴盛的年代,吕敬人一开始做的最多事情,就是拿着小镊子一点一滴,在严师指点下,对字体和图案做着各种拼接。“书籍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书籍设计的一丝一毫都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哪怕是最简单的两个字,按照书法,笔画如何躲,还有部首间的距离,都极有讲究。”

  当时,和国内不少出版社美编一样,吕敬人的审美还沉湎于五光十色、无穷无尽的外界文化冲击中。杉浦康平适时而直接的批评,给了他一记当头棒喝。“作为中国人,你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图书就是文化的载体,设计必须扎根于这种文化之中。”在名师的指引下,吕敬人逐渐摸索出让一套图书变得有中国味道的方法,他的吕氏设计语言逐渐成型。

  《朱熹千字文》的设计就是典型的吕氏风格。细节上的精致处理,造就了书籍在形式上的古朴与苍劲。时隔多年,吕敬人对整个过程仍然如数家珍。比如,为选择合适的纸张,他曾经煞费苦心,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一种蒙肯纸。这种纸与宣纸质感接近,能呈现碑刻拓片的感觉。质地轻盈的桐木书壳、连接纸张部分的牛皮带、楠木制作的如意扣,也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裱订珍贵书籍时,所用的材料和符号。而宋代木版印刷的排版形式,既是印刷,也是书法。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的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书封外以庄重黑布包衬,与象牙色题签和饰牙色腰饰形成鲜明对比。每页页首以手书的“作人”、“平伯”标明书者,清秀的手迹印在雅致的花笺上,掩映先人书信往来时的雅致礼节。

  《怀袖雅物:苏州折扇》的装帧更为考究。内配的一柄仿明代乌骨泥金折扇,还原了明代折扇的面貌,和书籍内容相当契合。全套书籍售价不菲,却是藏家眼中的“香饽饽”。《北京民间生活百图》的外封有着与琉璃瓦相仿的质感,上面的浅浮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汉画像石。中央镂空处露出的的市井生活彩图,让很多人在第一时间就认定,此书一定是窥见了民间市井生活的钥匙。

  当然,这种看上去不惜工本做好书的设计,在执行时也会受阻。“为了节约成本,书商会删减设计,偷工减料。”吕敬人就遇到过这种这让人无可奈何的情况。作家冯骥才曾经指定由他设计其作品《绘图金莲传》,对书稿内容进行研读之后,吕敬人决定为其量身定制一个古色古香的闺秀妆奁盒作为书壳。配合图书的文本内容,他还在书壳内叠放了一只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的小鞋、一枚专门为此书设计的、印着老照片的藏书票,然后在书壳外面裹上长长的“裹脚布”。

  冯骥才对这一套方案很满意,谁也没想到,最终的成书和吕敬人的设计方案被改的面目全非。裹脚布、小鞋和藏书票,通通被删除,盒子外包装的纸质也和他原本要求的布纹手感大相径庭。吕敬人半开玩笑地说:“拿到这样的书,血压一下子升高,快要爆表了。”

《梅兰芳全传》
《梅兰芳全传》草图
不只追求中国味道,吕敬人还主张图书设计要革除简单装帧的理念

  做个无所不知的“杂家”

  不只追求中国味道,吕敬人还主张图书设计要革除简单装帧的理念。“书籍设计不是简单地在封面上画图案标书名,它构筑了一个完整曼妙的纸语世界。”在这方面,他对杉浦康平的图书“整体设计”理念推崇备至。

  早在1996年,吕敬人和三位知音同好策划出版的《书籍设计四人说》,在设计上率先贯彻了这种理念。他们不仅在一本书中同时运用了30多种不同质地的纸张,而且示范性地使用了几乎所有可使用的现代图书设计手段和元素。此书以内容结合形式的方式,宣告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萌生,是业内公认的图书设计“指南”。这是吕敬人难得的一次炫技式的设计表演,用他的话来说,图书的五感已经包含其中。“读者翻阅图书是这样一个过程,用眼看字,用手摩挲书本质地,同时,他们还会嗅到纸墨气味,静听纸张在空气中掀动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完成这些最初的感官享受后,再细品图书的内涵。”

  优秀的图书设计,应该让书本变成一座流动的美术馆。书封设计者要像导演一样,把书的内在力量表达出来。吕敬人在为《梅兰芳全传》设计书衣时就,为书口制作了可以左翻右翻的设计:左翻是梅兰芳穿戏服的舞台形象,右翻则是其褪下舞台、穿便装的生活形象。翻书须臾,饱满立体的戏剧大师形象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实际上,吕敬人接受设计委托之初,出版社送来的书籍小样只有文字和一些简单的图片。经过一番思虑,他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了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后者支持下,他拿到了表演大师大量的图片资料。巧妙的编排和设计,让《梅兰芳全传》刚出版就卖到脱销,此后多次再版。据说,梅葆玖对此书设计评价颇高,出版社也尝到了甜头,之后出版其他京剧表演大师传记时,依然沿用这种设计风格。

  不过,吕敬人更希望作为设计师,他能在更早的阶段,比如选题确定之后,就介入到图书策划中。“杉浦康平老师的设计项目,都是从一开始就完全进入角色的。”吕敬人描述他当初在留学时发现图书设计的要诀时,眼神中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设计师要全程参与选题会、见作者、选纸、印刷,还要和作者一起外出采风,不断地与作者、出版人交流。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呀,原来做一本书那么难啊。’但这样做,图书的精髓更容易被设计语言传递给读者。”

  事实上,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的《中国记忆》就有一个完整的图书设计过程。这本书设计上看上去颇为复杂,书脊上端用红线扎制中国方胜图形、为了完整展示大图而使用的跨页M折法、薄纸隔页与正文内页相互叠印的方式等,诸多被人遗忘的图书装裱方式,在书中一一得以展示。

  很多读者曾表示,他们在翻阅时,每翻一页都会获得惊喜。吕敬人却说,这是他做的相当愉快而轻松的设计项目,尽管时间跨度不短。“这本书的设计成功主要在于,从选题确定一开始,我们都全力以赴地介入,对图书要做什么内容,希望做成什么样式,我们心中都非常清晰的构想。”吕敬人把《中国记忆》的设计成功原因归结为,这是“整体设计”理念的一次较为完美演绎。

  现阶段,吕敬人在为中国科技大学造纸研究所的《中国手工纸调查报告》捉刀设计。“中国纸有很多种,何止宣纸、东巴纸,但大部分鲜为人知。”这套书打算还原每一种中国纸的人文和地理记载,而且每一部分内容都用原纸表现,成书至少需要四五年,吕敬人却觉得这个项目对极了自己的脾胃。“很可惜的是,很多手工纸张就现存那么一点,只有小部分手艺人才能制作,一些制纸手艺几乎失传了。所以面对有限的纸张,我的设计还要尽可能让它们发挥最大价值。”

  和纸质书打交道久了,吕敬人并不习惯在电脑和移动终端上的阅读方式。尽管他也不排斥以便捷的手法获取信息,但他认为在快餐阅读的时代,图书作为文化、审美的多重载体,仍然是有重要的存在价值。至于痛风是因为在日本留学时海鲜吃多了的说法,吕敬人笑眯眯地驳斥:“那纯粹是在乱说,网上信息太多,真假难辨,所以我平时不上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梅兰芳范曾吕敬人设计爆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