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倾尽所有只为学术研究和保护文物

2016年07月03日 09:38 金羊网-新快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排行榜
■栾书缶(容庚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
容庚 1894年9月5日,容庚降生在广东东莞县菀城镇,原名容肇庚,号容斋。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在学术领域拥有崇高的地位。容庚身世不凡,容家是晚清书宦世家,这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颂斋”名其室。

  容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和书法家,在学术领域上拥有崇高的地位,而其温和的形象也总能让人联想到儒雅谦和的学者。但实质上,容庚的 性格并不似外表那么温和,他狂放不羁,直言不讳,常戏称自己是“野马”、“鬼锁”。对于他所痴迷的青铜器,他更是倾尽毕生之力,想尽一切办法去收藏,所藏 不俗,对于他的收藏他曾说:“我倾尽我的所有收藏了这些字画器物,为的就是学术研究以及保护我国的珍贵文物,以免外流。”

  ■整理: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把真品说成赝品, 把赝品说成真品, 只为学习鉴别

  当容庚还在北大上研究生的时候,对青铜器的鉴定还不是很成熟,而进入故宫对故宫文物进行分类整理给了他进步的机会。当时的他能够近距离地对青铜器进行实物 探究,辨别真伪。为了更好地把握好这次机会,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容庚经常把一件真品说成是赝品,把赝品说成是真品,然后向老前辈们请教,听他们的讨论争 辩,偷偷学习他们辨别鉴别的方法。久而久之,容庚的鉴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让所有老前辈都感到很惊讶。

  故宫的文物毕竟是有限的,当里面的几千件青铜器都鉴定完以后,鉴定委员会都解散了,而容庚就此喜欢上了收藏。回到学校以后,他把故宫所见到的青铜器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选出一些精品分批刊印图录,并在征得院长的同意后着手编纂出版。

  擅长辨别铜器和书画真伪,大部分收入用于收藏青铜器

  1930年,山西有位大收藏家逝世,这位收藏家平生收集的古铜器不计其数,他的后人整理出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和青铜器,其价值大概在万元左右,准备对外出 售。容庚听说这一消息后,唯恐慢人一步,就立刻赶到陕西,将五千元定金交到卖主手里,然后将这批青铜器运回北京。由于当时的容庚一点积蓄也没有,只好在途 中卖掉了几件文物,还清了山西卖家的欠款。虽然舍弃了几件青铜器,容庚还是成为当时最大的青铜器收藏家。

  容庚虽然喜欢收藏,但他没有很多的资金支持,所以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他虽在大学做教授,但当时的工资不是很高,他每月会拿出一半的工资交给妻子做生活之 用,剩下的就全部用来购买书籍,收藏铜器和字画等。即使如此,容庚还是能够经常买到好的文物的,这就要归功于他的鉴别能力了。容庚非常擅长辨别铜器和字画 的真伪,别人把真品看成是赝品的,他就用低价买来,然后再以高价卖出,所得的资金又能购买更为珍贵的古董,所以,他在这一方面可谓是“生财有大道”。

  错失越王剑,巧用师旂鼎置换失而复得

  但即使是容庚这样的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赏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1931年秋,容庚在一家古玩店驻足观赏,他突然发现了一柄古剑,便购买了下来。等他拿回 家仔细研究以后,发现这把剑的剑脊含铜量较多,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硬度强,虽历经2000多年,依然能毫不费力地切割物品,可见其性能优异, 锻造技术十分高明。

  之后他有发现这把剑上有用铭文铸刻的“王戊”二字,根据容庚的知识和经验,这“王戊”二字应该是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卿王戊”。这种剑在秦朝时期相当普遍,所以并未对它特别在意。后来,容庚便把这把剑卖给了另一位铜器收藏家于省吾。

  又过了一段时间,容庚在翻阅文物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种叫“戊王矛”的青铜器,他突然想起了早前的那把剑,原来上面的“王戊”二字应该是 “戊王”这样倒过来念的,而“戊王”就是指越王勾践,所以那把剑就是“越王剑”。知道这个真相后,容庚后悔不已,可惜一把名剑落入于省吾之手。

  后来又发现一个新的契机,容庚偶然得到了师旂鼎,而此鼎的收藏价值同样十分巨大。于省吾听闻后,对此鼎非常感兴趣,希望容庚可以割爱转让,甚至出口说无论 多少钱他都要。这时,容庚想起了那把错失的越王剑,便向于省吾提出了交换条件,那就是以师旂鼎来换越王剑。这让于省吾很是为难,作为一个收藏家,最看重的 就是手里的宝贝,要让他舍掉其中一件实在太为难了,但是师旂鼎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经过再三考虑,他终于答应将越王剑作为交换。得到越王剑的容庚欣喜若 狂,他彻夜研究,并在《鸟书考》专门提及了此剑,正式将此剑命名为“越王剑 ”。

  通过观察所藏文物,为研究创造了更多价值

  可见,容庚收藏青铜器并不是为收藏而收藏,而主要是为研究古文字及青铜器学提供实物材料。因为容庚觉得,但看别人的著作很难得到直观、真切的感受,只有通 过观察研究自己所藏的文物,才能发现问题,给研究界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事实上容庚也做到了,例如他研究姬鬲, 发现以前著录的铭文因铜锈而造成误释,将“姬”字误为“汝”字,《三代金文著录》甚至错将此器判为伪器。他的这一发现,将一件真品拉回了文物保护之列。

  容庚的收藏品都十分有价值,他曾经得过物件有铭文的商代铜爵,先前的清宫所藏也不过十件。据统计,从1928年开始收藏易儿鼎起,到 1949年在岭南获“十年陈侯午敦”为止,容庚收藏的商周彝器约为200多件,可见容庚极大的收藏能力,这也是让他十分自豪的事情,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 足。

  在1945年抗日胜利后,容庚回到家乡的中山大学任教。但他的那些收藏品一时间没办法运回去,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容庚挚爱的那些收藏品终于运回广州。 他曾说:“我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但这十几年来,我倾尽我的所有收藏了这些字画器物。为的就是学术研究以及保护我国的珍贵文物,以免外流。”

  收藏轶事

  最沾沾自喜的作品 是恽南田的《山水册》

  容庚对文物的痴恋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所有的成就都源于此。他每次经过琉璃厂,这里是各种民间珍品古玩的集散地,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和爱好者,他总是在这里停留一刻。除了鉴赏古铜器外,更多的是流连古玩店及书肆,浏览购藏书画丛帖等。

  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容庚所购买的书画,大都是年代相近的明清两朝之间的。容庚不论是购买书画还是彝器,都与其他人不同,常人一般都购买著名的大家的作 品,而他却单挑无名之辈的;常人一般认为有名人作序的才是珍贵之物,而他则多选没有题跋的书画。即便如此,容庚还是得到了不少的珍品,比如董其昌的《仿李 成山水图卷》等等。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容庚之所以能够在无名之作中挖掘其价值,是因为他辨别真伪的能力十分精湛,甚至胜过职业书画商人。最让容庚沾沾自喜的一件作品是恽南田的《山水册》,当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是赝品,但容庚就坚持是真品,最终以低价买到。

  20世纪50年代,容庚将其收藏的古铜器“栾书缶”和150件青铜器珍品全部捐给国家。1977年以后,容庚分三批将所藏青铜器及书画字帖交付广州博物 馆。后又几经波折,将一万多册珍贵书籍交付中山大学图书馆。直到容庚病逝,他的家人还遵照他的遗愿,将他手中最后一批著作手稿、名人信札、金石拓片、古籍 图书等400多种,2000多件捐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这就是容庚一生的收藏价值所在,不为个人,一切为了研究事业和国家之利。

  (本文内容参考《民国十大藏家》)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容庚收藏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