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 他守护着远古广州

2016年08月31日 14:0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排行榜

  作者:杜安娜

  原标题:三十年来 他守护着远古广州

  离海岸线最远的古海岸遗址公园即将落成,教授守护终成正果激动落泪。

  8月26日,虽已立秋,广州盛夏的阳光并没有收敛的迹象。

李平日李平日

  在即将建成的古海岸遗址公园转了一圈,像说自己孩子一样仔细给记者介绍完每一处,85岁高龄的教授李平日拄着拐杖,已经满头大汗。

  可能谁也无法完全体会这巴掌大块地的科学公园对李平日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他自己。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变化,一定算得上这两年时间里广州市变化最大的地方。

  开园前的焦虑

  这个世界级地质遗产从荒草满地,青苔横生,垃圾成堆,现在已被修葺一新。在园内,可以看到清理整洁的海岸线遗址、新落成的吴尚时先生(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发现者)的铜像、古色古香的围墙、精致的园林绿化。

  七星岗的这块海蚀遗址,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不一定知道,可能说到这是“世界上离海岸线最远的古海岸遗址”、“享受最高级别的国家一级保护”,以及七星岗这块即将建成的古海岸海蚀遗址公园是广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科学公园,像是在说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所以,真正关心它命运的人会有几人?而李平日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在他的努力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关心是将他自己的使命和海蚀遗址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本来按照最初的计划,本月底有望举行开园仪式,不过还有一些工程上的细枝末节,时间可能会顺延。30年都等过去了,到了现在,李平日却感觉度日如年,焦虑难耐。他觉得自己再也经不起一丝的“风吹草动”。 因为他再也等不起了:“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不到30个,现在只剩下一半。上个月就走了三个。 我现在就是风中之烛。”

  他甚至建议,开园仪式可以简化到极致,只需要有人宣布一下就行,因为只有科学公园正式开园他才心安。

  衰落之际他几度落泪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自1937年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至今将近80年,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得到中外学者认可的海蚀遗址,并为珠江三角洲海陆变迁树立了标志,“它有力地推翻了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的‘中国海岸以杭州湾口舟山群岛为界,以北属上升海岸,以南属下降海岸’的论断被奉为经典”,说到这段历史,李平日就像打了胜仗一样。

  在上世纪80年代,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曾走到辉煌的顶峰,在一系列国际会议和纪念活动中频频露脸,一度成为国外地理地质学界认识广州的窗口。那时,李平日已从山西调回广州工作,他见证了古海岸遗址最满负盛誉的时刻。

  正是如此,他难以接受逐渐衰败,甚至最后沦为垃圾场的古海岸遗址。一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更是勾起他无限的感怀。作为学者,李平日笔耕不辍撰写论文,论证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李平日的一个资料袋里,搜集了近几十年来关于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所有资料,包括研究论文、报纸、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报告材料、书信往来。而且,资料袋里的东西还在增加,他订阅了广州的几份报纸,凡是关于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报道,没有一篇逃过他的眼睛。他总是把一些重要的内容收藏起来,他还会犀利地指出哪一篇报道不够准确。为了能搜索到更全面的信息,80多岁高龄的他,常常在电脑上整理搜集资料,还学会了使用微信,以便于交流。

  2002年,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衰落到顶峰,李平日当时看到的情形让他流泪:“围墙外被违章临时简陋建筑包围,根本看不到纪念碑、纪念亭和围墙。围墙内荒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粪便遍地。”

  几起几落空欢喜

  当年,正值广东省地理学会成立50周年,李平日在周年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建议通过旅游开发保护七星岗海蚀遗迹》,并上报给省科协。

  次年,广东省地理学会也通过广东省科协向广州市人民政府呈送《保护七星岗古海遗迹》函。由此,引起高层注意。

  2004年,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发函《建议加强保护修葺七星岗古海遗址》呈送给全国政协信息局、省委办公厅等部门。

  之后的故事,就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在2007年的“古海岸与全球变化广州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等百余专家肯定了遗址的意义,并呼吁保护,却迟迟没有任何进展。

  相反,2012年,七星岗上方甚至大兴土木建房,爆破时的震动力,随时可能导致古海岸砂岩的坍塌。从2008年~2014年,每年都会传出遗址公园即将启动的消息,结果每次李平日都空欢喜一场。

  30年后终圆梦

  眼见一年年过去,李平日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并不熟练地用电脑给媒体写信,希望此事能得到媒体的关注。2015年,经过媒体的报道和呼吁,事情有了转机。李平日说,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陈建华在现场会上告诉他,“说看了《广州日报》一篇的报道,要将‘遗址公园’的事早日实现。”

  这一次,事情进展的速度之快超过李平日的预料。2015年6月,市、区领导、驻广州空军后勤部及有关专家在七星岗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决定立即建设“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两个月后,建设专款就到位了。

  本来李平日就此可以舒一口气了。今年2月又横生了枝节,“根据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的规划,要征收即将建成的古海岸线遗址公园附近的6万多平方米的地为地铁赤沙东车辆段”,李平日感到很惶恐:“地铁建设的震动力势必会对古海岸遗址造成极大的破坏,之前已经有不少剥离石头滚落下来,最大的有一吨重。”

  李平日急忙写信给市领导,当得知批示为“地铁建设应优先保护古海岸线”的批示后,一向健谈的李平日感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现在古海岸遗址公园的配套建设,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公园附近停车的位置较少,需要租用华南快速公路下方的空地,但华南快速的投资方并不在国内,还要花点力气去谈。另外。公园的管理权目前是在海珠湿地公园,这种管理方式是否合适,也待考虑”。李平日摆摆手:“不管怎样,现在能围起来建了公园,就是前进了一大步。”

  曾多次呼吁

  保护珠江

  贯穿于李平日毕生研究的并不仅是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他的视线一直停留在广州。这也许是一种家乡情结,今年85岁的李平日,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于家乡的评价,他从来不吝惜地说“狠话”。

  珠三角地理,海平面变化,是他的专业研究领域。这些年来,他从没停止过对珠江以及珠三角的研究。

  5年前,李平日痛心疾首地提出,珠江百年缩窄了200米,数十年后,大江可能变成河涌,“珠江江面在缩窄,如今最窄处仅170米,已经快接近珠江河涌黄埔涌115米的宽度。珠江已经不能再窄了,再过数十年,人都可以跳过去了。”

  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不过,此言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当记者再次问到这一断言时,他放心地舒了一口气说:“珠江广州段的治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后,他关于白鹅潭的研究,提出:白鹅潭“缩水”,百年面积减少一半。白鹅潭是珠江广州段唯一具有较强河流冲刷动力的所在。他谈道:“白鹅潭从一开始就接受流溪河的冲刷和堆积,并延续至今。没有流溪河的长期冲刷,不可能有此深潭。因为从虎门进来的潮流和潮汐动力不具显著的冲刷造床能力。”经过媒体报道后,白鹅潭的建设也逐渐注意到保护环境和公共利益。

  李平日告诉记者,现在正在着手研究伶仃洋。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