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惟新·广东美术大家:真美在象牙塔之外

2017年09月25日 15:26 新浪广东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胡一川与古元相聚在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来自江南的胡一川是鲁艺木刻老师,而古元则是来自南海之滨的学生。

  鲁艺的全体师生,既是鲁迅的信徒,也是毛泽东的学生。毛泽东说“我的心与鲁迅是相通的”——他们都强调文艺对旧社会的反抗性和行动性,都崇尚刚健质朴的文艺风格。但毛泽东更强调若要做群众的先生,必先要做群众的学生,强调文艺与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

  本来,强调尊重劳工,连胡适也是一样的——看他的《尝试集-人力车夫》,讲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出门遇到一个年幼的人力车夫,他不忍心上车,小孩说,先生好心,但解决不了我的肚皮,于是——“请到内务部西”。有垂怜之意,但难免苍白之讥。

  我们看胡一川的《到前线去》《牛犋变工》,古元的《铡草》《减租会》,来自生活,来自工农兵,血汗同流,情感相通,显得刚健质朴,力量充盈。

  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让人深感北平、上海与延安的区别。艺术在野,在民间;正统不可能出先锋。从古以来,中国的真正艺术家都一直十分希冀做一尾摆脱旧法的“透网之鱼”,游到一片自由之海。

  其实,这片自由之海就在民间。二十出头的古元作品,为什么被学院派大师徐悲鸿赞为“天才”?因为学院最缺的就是自然素朴,象牙之塔不自由啊!

  ·罗韬·

  胡一川:艺术来自时代“前线”

  金羊网记者 叶志垚

寻访|引领广美师生下乡创作寻访|引领广美师生下乡创作

  在广美教职工宿舍楼中,有一座普通的红砖二层小楼。如果不是特意寻访,很少人知道这里是广美首任院长胡一川的故居。

胡一川故居坐落在广州美术学院内 图/金羊网记者 叶志垚胡一川故居坐落在广州美术学院内 图/金羊网记者 叶志垚

  胡一川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中国革命美术的领导者。他的作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断奋斗的光辉历程。

胡一川故居小院内的胡一川雕塑 图/金羊网记者 叶志垚胡一川故居小院内的胡一川雕塑 图/金羊网记者 叶志垚

  将绘画作为革命武器

  1930年,胡一川响应鲁迅先生的号召,拿起木刻刀刻下了《饥民》,参与到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在杭州国立艺专就读的胡一川便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号召民众一起抗日。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时在上海的胡一川亲眼看到日本的种种罪行,也看到了中国战士的奋勇抵抗,继而创作了一系列木刻作品。其中,《到前线去》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胡一川《到前线去》胡一川《到前线去》

  “创作《到前线去》时,胡一川是一位年仅22岁的青年。但他已经知道党在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所以,他刻了这幅作品,号召群众参加抗战。”

  胡一川的女儿胡川妮回忆,在父亲的自述中,是这样描述《到前线去》的:“‘九一八’和‘一·二八’后,中国失去了很多地方,人民遭到了极大痛苦。我当时就认识到,要救中国,就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到前线去配合人民武装,把敌人赶出去。”

  在《到前线去》中,胡一川通过对主体人物的特写,强烈地表达了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呐喊和决心。

  “这幅作品尺寸不大,但气势很大。”胡川妮表示,曾有一种说法:抗战时期的歌曲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电影代表作是《渔光曲》,美术代表作就是《到前线去》,充分体现了该作品在革命艺术史上的地位。

  1933年,胡一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直接投身工人运动;1937年到延安,创作了包括《组织起来》《卢沟桥抗战》《八百壮士》《军民合作》《胜利归来》等一系列记录和展现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战斗、解放群众的历史进程的木刻作品。

  “在胡一川手中,绘画创作是革命的文艺武器,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为党的奋斗目标服务的,是为革命事业服务的。”在胡川妮看来,使命感和责任感贯穿了父亲艺术创作的始终。

胡一川《开镣》 广东美术馆藏胡一川《开镣》 广东美术馆藏

  招学生看重才气能力

  1949年,胡一川和徐悲鸿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随后胡一川南下创办中南美专。1958年,中南美专迁至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由胡一川担任院长。可以说,胡一川既是画家、艺术家,也是革命家、教育家。

  “父亲招学生,很看重才气和能力,而不是唯‘成分论’。”胡川妮回忆,在广美招生之初,胡一川便力排众议,招收了几名“成分不好”但才华横溢的学生。“他当时就说了,一定不能让这样的艺术人才没法读书”。

  1949年后,胡一川开始画祖国山河。他对于取景地的选择依然紧扣时代脉搏,强调绘画主题背后所体现的时代意义,表现国家建设新成就的美。

  “他的画是在记录时代,记录国家的改变。”胡川妮表示,在胡一川的引领下,当时的广美师生们也坚持下乡创作、体验生活,创作了许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艺术作品。

  如今,在广美胡一川故居内的小院,有一座的全身雕像。居所一楼挂着胡一川的不少经典作品,二楼是他的画室和起居室。

  胡一川用过的几支画笔插在笔筒里。书桌上有一本已快被翻烂了的书法大字典。画室的一侧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木质画架。1958年广美创立后,胡一川便一直住在这里,在朴素的条件下进行绘画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搬离此处。

  1975年搬回此处后,胡一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创作油画《挖地道》。“他说,我要画画了,好久没画了。”胡川妮回忆,父亲从打草稿、构图,再到画的完成,耗费了许多心血。

  “他说,‘画家爱画画,就像酒鬼爱酒一样’。他的画笔拿在手上,便不肯放下。”

  点评|他的油画一度被评很“土”

  在广美原院长郭绍纲看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胡一川艺术创作的“新”有不同的表现。在早期,他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抗战时期,他运用彩印套色木刻的形式,这在当时的木刻领域具有领先意义。

  著名油画家罗工柳更是用9个字来概括了胡一川的油画风格:简、粗、重、厚、朴、拙、辣、力、笨。对胡一川油画中的力度,罗工柳曾这样解释:胡一川的版画反映大众的吼声,他的油画也犹如夯歌,具有时代气息。

  由于一生偏爱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印象派,胡一川的油画一度得不到重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胡一川的油画在北方一些评论家眼中被认为是“土油画”,评价并不高。

  评论家谭天说,当不少油画家在艺术上“苏化”时,胡一川反其道而行之,油画上的探索非常独立。

  胡一川认为“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他的前半生用艺术追随革命,以木刻的形式表现时代;后半生则在油画创作上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双画大师”。

  古元:画作“长在土地上”

  金羊网记者 钱瑜 实习生 梁莹莹

寻访|最爱看家乡的大榕树寻访|最爱看家乡的大榕树

  古元故居坐落于珠海唐家那洲村幽幽的小巷中,古旧的大门与墙上的壁画相得益彰。

  故居正厅上方墙壁、门额和屋檐亦绘有山水花鸟的壁画或以灰塑装饰,两侧置祖荫联:“座绕慈云叨佛力,家留旧泽念宗功”。古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熏陶成长。

古元故居 图/金羊网记者 钱瑜古元故居 图/金羊网记者 钱瑜

  古元一心记挂家乡,晚年将部分主要作品捐给珠海。为更好收藏、研究、陈列和推广古元的作品,珠海建设了古元美术馆。

  曾为珠海作画多幅

  少年古元就酷爱美术,他经常去村里的祠堂观赏墙上的壁画,常乐而忘返。进入广雅中学后,他的兴趣逐步升级,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写生。

  到延安创作木刻画时,条件困难,他就利用废弃的钢铁加工成木刻的工具,乐此不疲地学习、创作。古元就这样一步步走上艺术的“征途”。

  虽然艺术之路走出了很远,但古元对家乡之惦念从未忘怀。晚年的古元经常到各处举办画展,可一有机会他就会回到家乡珠海。

古元《人桥》 古元美术馆藏古元《人桥》 古元美术馆藏

  一次,古元在澳门举办画展后回乡,看着因年久而模糊的父母照片,他忽然想用自己的办法“还原”——拿起画笔,为至亲画了两幅肖像画。如今,走入古元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两幅画。

  除了父母,珠海故地也在其笔下,如他曾画过《渔女献珠》《珠海远眺》《家乡的大榕树》等。不仅画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古元生前就曾告诉女儿:“我准备捐赠珠海部分版画和水彩,我爱我的家乡,愿意给家乡人民留下一些纪念。”

古元所画《家乡的大榕树》图/金羊网记者 钱瑜古元所画《家乡的大榕树》图/金羊网记者 钱瑜

  2007年,古元的女儿按照父亲生前遗愿,将古元版画原作105幅,水彩画原作70幅,版画复制品、印刷品58幅,以及书法作品、画册、遗物等捐赠给珠海。

  古元的女儿古安村说,古元最爱听的是乡音,最爱看的是家乡的大榕树。去世后,古元以另一种方式“回家”了——他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那洲古元故居。

古元《烧毁地契》古元《烧毁地契》

  在外多年乡音未改

  古元故居讲解员黄春娟说,在那洲村,古元有着无形的感召力。

  就在不久前,那洲村小学举办了“开笔礼”(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并通过纪念古元、参观故居的形式,让小朋友更了解古元,学习古元刻苦追求艺术的精神。

  黄春娟说:“当年,古元学习条件刻苦,但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以古元为榜样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学画画,最重要的是传承他的精神。”

  在古元美术馆原馆长包泽伟眼中,古元是性格温和、作风正派的艺术大家。他们相识于1977年,包泽伟与在江西九江区写生的古元结识。后来,因工作缘故,两人接触颇多,也让包泽伟对古元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表示:“古元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各方面他都是一个楷模。他是一个和蔼可亲、性格温和的人,心胸很开阔。同时又是一个很正派,坚持真理的人。从他的水彩画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界的珍爱,将自然景色描绘出人文的东西。他也很爱家乡,在外多年乡音未改。”

  点评|以群众喜闻乐见为艺术准则

  古元的版画作品始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艺术准则,并能博采古今中外各家之所长,使得他创造了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古元风格。

  “他把民间和西方的不同手法结合得不留痕迹,树立了一个新范式。他刻画的人物、动物非常淳朴和真切。”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教授胡斌表示。

  受古元影响颇深的当代艺术家徐冰说:“他艺术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企及的。也许有些先生的木刻是可以学的,因为它是‘知识的’,但古元的木刻是没法学的,因为它不是‘技法的’,是‘感觉的’。这是我刻了几百张木刻之后才体会到的。”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认为,几十年过去,尽管世事变迁,当我们再去欣赏古元的这些版画作品时,依然会被作品中激昂的情绪所触动,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金羊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