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从陕西长安城出发,满载瓷器和丝绸与西域国家互通有无。悠悠历史长河中先后有十三代王朝在陕西定都,由此可见陕西必定流传着御用瓷器。在陕西,耀州窑闻名全国,还有比耀州窑烧制技艺更精美成熟的窑口吗?答案是有的:柴窑。3月25日,记者走进了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了解丝路瓷器的故事。
劳模夫妻揭开古窑面纱
2010年,日本古瓷器爱好者对中如云先生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发布内容是他手中存有世间几乎绝迹的古柴窑瓷器。这一举动让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瓷器教学基地的王学武先生非常气愤:“瓷器是中国的瑰宝,我们经过考证,柴窑是陕西的骄傲,怎么能让日本人向世界宣称他是中国柴窑瓷器研究的权威?”原来,王学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柴窑。
大众对柴窑知之甚少。柴窑是五代后周柴荣统治时期御定烧造的天青釉瓷器,也是历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窑。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根据柴窑瓷器的特点将其列为“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被人们尊称为“中国瓷皇”。
史料中用十二个字形容珍稀贵重的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惜这座能烧出精美绝伦瓷器的顶级窑炉,只在五代十国晚期存在了短短五年半的时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就不见踪迹,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与遐想。
若一个地方能证实是“瓷皇”柴窑出产地,等于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王学武对记者说,他机缘巧合遇见从西安基建工地里挖掘出的大量瓷片中,其个别天青色瓷片无法归窑口,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认为与史料记载的柴窑瓷器很相似。
“也许这就是世间绝迹的柴窑瓷器。”一个大胆的想法萦绕在王学武脑海。瓷器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说“文献记载、实物和窑址”需三对应才可证实古瓷器。由此,王学武踏上了求证柴窑文献、窑址和瓷器之路。
王学武带着疑是柴窑瓷器的标本拜访故宫古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先生,得到的结果是:与史料记载的柴窑瓷器“最贴合”的高度评价。
耿老的鉴定让王学武寻找柴窑的信心大增。基于自身从小学就喜欢收藏和对历史学挚爱的基础,他决定大胆进行学术求证,首先从窑址考古入手。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物要论》中记载“柴窑,出北地”。王学武对照郭沫若先生绘制的中国地图,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碑刻,寻找“北地”对应的具体方位。历经文献考古与碑帖考证,终于澄清:“北地”就是历史上“北地郡”的简称,自“三国魏”以来,其地望实土就在陕西古代的“北地(郡)华原(县)”,即以后的宋代耀州,今耀县境内。
耀州窑历经三次大的考古发掘,均找到生产五代天青釉瓷器的窑址、窑炉、窑具和瓷片实物,也证实了五代时期在全国率先创烧出天青釉瓷器。
从疑似手中瓷片是柴窑瓷器开始,到考证柴窑在今天陕西铜川耀县,这一步走了七年。
王学武的妻子,陕西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寇玉徽对记者说,两人年轻时经营餐饮生意,衣食无忧,凭借自己的努力双双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自从痴迷柴窑,卖了饭店,住父母家,愧对女儿,将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倾注在这些瓷器中。
“一次,我陪他在一堆古碑刻里寻找有关‘北地’和‘柴窑’的文献,倦怠时将文字记载一眼带过,转头看见王老师撑着伞不顾大雨淋逐字逐句的寻找文献,不由地被他做学术的精神感染。”寇玉徽说。
为了证实文献记载的柴窑真实存在,寻访柴窑实物时打听到的蛛丝马迹,王学武夫妇都不放弃追查与研究,倾其金钱,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隋唐、京杭大运河,六大古都,唐宋时期的所有青瓷窑场,全国主要考古院所及博物馆、石刻碑林馆、古籍善本部。
为何义无反顾地研究柴窑?在这对夫妻看来,他们有责任还原柴窑的历史面目,证明柴窑的真实性,让陕西顶级的瓷器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制瓷工艺登峰造极,陕西的制瓷水平全国遥遥领先,中华文明就是东亚文化的根源。
2012年末,为回应日本有关柴窑的研究,王学武和寇玉辉及其团队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关于柴窑窑址及实物的考证结果,令收藏考古界为之震惊和赞叹。
柴窑是耀州窑工艺的顶峰
我国的瓷器研究者和收藏家从未停止对柴窑窑址和柴窑瓷器的考证。“河南的汝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的越窑和龙泉窑都以接近史料记载中的‘秘色瓷’称其是传说中的柴窑,但柴窑只出‘北地’。”王学武说。
从瓷器烧造的技艺看来,柴窑瓷器绝不是一般小窑口烧制,一定是有基础的大窑,耀州窑从唐代开始供皇宫瓷器,曾达到“十里窑厂”的规模,烧制技术高超,胎土的土质延展性极高,才能经工匠拉胚成“薄如纸”的瓷器。
柴窑窑址和实物的发布让收藏界震动,香港收藏家葛师科说:“明清瓷器收藏者向来只关注景德镇,但它的源头却在北方,在耀州,以前关注的范围太狭隘了。”马未都在其书中重写了“柴窑”章节的内容:“近年来出土的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是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
记者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里看到,不足百平米的三间展厅里,最大的展厅摆放着市价难估的柴窑整器和残片,分别存放在玻璃柜里供参观者学习。内展厅与会客厅合二为一,墙壁上挂满了柴窑文献考证过程的碑刻复印本。展厅紧凑到王学武每次讲解时都要搬开客人的座椅以便看清悬挂的文献资料。
王学武小心翼翼地拿出柴窑瓷器让向记者触摸,用手电筒打光展示瓷器雕花工艺,拿出上海古陶瓷热释光年代检测报告向记者展示柴窑的年代科学鉴定时间。
原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新民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及浙江考古所沈月明书记参观后深有感触,日本大阪东洋美术陶瓷馆的学艺室主任小林仁看后激动地说“早看到这一批瓷器,柴窑早就论定了。”河南汝窑考古队队长郭木森看了柴窑标本后对王学武说:“我们河南窑口目前发现的瓷器,还达不到柴窑的水平。”王学武却认为:“文化百花齐放,无论柴窑还是汝窑,都是中华瓷器文化的瑰宝。”
小小的柴窑文化博物馆却装载着难以复制的陕西瓷器臻品,是陕西瓷器顶级技艺的体现。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凭借其学术价值吸引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浙江及香港、澳门等地的瓷器研究者与爱好者登门一睹“瓷皇”风采,就连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海外收藏者也前来学习交流。
一座柴窑文化博物馆成了陕西与全国各地及海外瓷器文化交流的窗口。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古瓷器向世人展现其精美绝伦“诸窑之冠”的面貌,同时成为两地人文交流新亮点。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