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瓷器,在英语中与“中国”同为一词,曾经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现如今,中国陶瓷的产销量和出口量依然规模庞大,遍布海外。可当提起现代高档陶瓷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中国,而是英、德、日等国家。中国瓷器在出海的过程中,面临哪些瓶颈?如何破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瓷器出海将迎来哪些新机遇?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而广义上的陶瓷,则包含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和工业陶瓷等“舶来品”。现如今,无论哪种品类的陶瓷,中国都已经是世界上产销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陶瓷在海外市场畅销的同时,一个事实却不容忽视。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各类陶瓷出口2126.7吨,出口总额165.06亿美元;陶瓷进口12.8万吨,进口总额6.07亿美元。以此计算,我国进口陶瓷的单价是出口陶瓷单价的6倍有余。
中国占有着市场份额,却为何只能在低价区间徘徊,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
“国外陶瓷之所以价格高,有原材料、设备投资、运营成本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设计、品牌等方面的因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日用陶瓷分会会长苏同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内陶瓷在走向更多国家的同时,与国外陶瓷的差距也愈发显现,特别是陶瓷品牌形象上的鲜明差距,致使我国陶瓷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
20世纪90年代,中国陶瓷企业代表前去参观国际展会,经常吃“闭门羹”,中国企业挤不进核心展区。“中国瓷器在世界市场上畅销的同时,不断遭到外部贸易壁垒和文化壁垒。”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那些进口中国瓷器占本国总进口额80%-90%以上的国家而言,把中国产品拒之门外就是对本国陶瓷产业的保护。
但不可否认,曾经廉价、仿制、贴牌生产等问题一度影响了中国陶瓷的海外形象。“很多在中国贴牌生产的高端国外品牌,会刻意向消费者隐瞒中国制造的事实。”这种对“中国制造”的歧视是一种文化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有赖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影响的崛起。
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各类陶瓷出口量比上一年度下降6.80%,出口总额比上一年度下降27.5%。中国陶瓷面临的瓶颈越发严峻。从品类上来看,2016年我国陶瓷出口量中,墙地砖占81%,日用陶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艺术瓷分别占9%、6%、3%、1%。结构失衡、附加值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数据对比中可以窥见。
如何破解结构失衡?从与国外产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陶瓷在设计、品牌和产品整体水平上仍有不小差距。苏同强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应该适应陶瓷产业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变,不断增加高端陶瓷的文化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不断研发和设计出更高水准、具有更大市场空间的好产品,增强引领市场的能力。
开发好产品,灵感从何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陶瓷艺术创作拓展了空间。有公司曾经专门推出一个品牌,用国画、水墨风格等中国风来诠释陶瓷产品。“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非常受欢迎,产品在展会上也获得了广泛赞誉。”业内人士认为,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苏同强则建议,企业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画院、院校和知名专家、陶瓷艺术大师、书画艺术家的合作,整合资源,借智借力,进一步拓展陶瓷艺术创作新空间。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