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长城

2013年08月18日 08:49   北京青年报  

你不知道的长城 你不知道的长城

  修长城不是为了战争 而是为了避免战争———

  主题:你不知道的长城 时间:2013年8月10日 地点:首都图书馆 演讲人:董耀会

  演讲人小传: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1984 年至 1985 年,他与吴德玉、张元华一起从山海关出发,历时 508 天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20 余年来,董耀会一直致力于长城的研究和写作工作,并为长城的保护、维修、宣传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明长城考实》、《长城纵横谈》、《长城》等专著十余种。

  开场白:

  这里说的“你不知道的长城”可能有点绝对了,其实很多人是对长城很了解的,但还是会有一些东西不了解。对长城的研究做了30年,其实有很多东西我们也还不是很了解。那么这里所说的“你不知道的长城”,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陌生的长城地段,而是长城作为建筑实体背后的、鲜为人知的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站在长城内讲长城。长城的产生,实际上是利益与力量平衡的产物。这一点从古到今是一致的。

  部落形成后出现建筑防御体系需求

  众所周知,长城是一个军事防御体系,但是很多人说,直到现在我们对长城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其实长城就是这样一个绵延不绝、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漠的用于军事防御目的的城墙,以及和它有纵深配合的这样一个防御体系。这是长城最核心的一个要素。而长城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包括新石器时期的聚落和城墙。

  在内蒙古,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期的防御实体、防御建筑。比如赤峰的夏家店文化上层的、那个用于防御目的的、规模很大的垒砌石墙。所以说,人类刚形成部落和部落联盟的那个时期,就有了建筑防御体系来保护自己的需求。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有了建造长城的想法呢?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与长城有关,第一个,春秋时期在中原土地上还有一百八九十个诸侯国。就是说春秋之后已经开始有大量的兼并,虽然春秋时期是以争霸为主的局面,但是实际上也有很多的兼并行为。战国时期剩下七个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是中原农耕地区,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一个大兼并过程,直到秦形成了最终的统一。

  第二,这个时期,在草原地区也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越来越紧密的政治体系。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农耕地区的政治实体与草原地区的政治实体的冲突与对立。这时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军事与防御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时候,长城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站在长城内讲长城。我理解的长城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利益与力量平衡的产物。因为任何的民族、政权、国家,它肯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或者是两个经济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的时候,那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力量来获取这些利益,或者保障已经得到的这部分利益,这一点从古到今是一致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的长城,90%以上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即便是打过仗的那10%,不打仗的时间也超过90%。

  长城是为有效避免战争而修建的

  一般人理解,长城是为打仗修的。而我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长城是为避免战争而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长城是一种和平的象征。道理很简单,如果他想打仗,就不会修长城,所以说修长城的人是不想打仗的。另外,我们的长城修得这样坚固、这样好,说明什么呢?说明修长城的人想长期获得一种稳定和平的环境。这一观点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人对长城的解读。

  实际上,长城除了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之外,也一直是调节农耕和游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游牧地区经济类型非常单一,很多物资依赖于长城内中原地区的输入。过去在长城沿线发生的贸易,历史上称“茶马互市”。茶叶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在草原恰恰是没有茶就没法活。因为草原的人补充大量的微量元素全靠茶叶。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农耕地区和草原地区展开了贸易交流。马是草原地区最重要的畜产品,用马去交换茶,将茶放在和马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茶对于草原地区的重要性。“茶马互市”中,茶叶需要从长城内输入。于是构建起贸易秩序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一定要保证在长城区域生活的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他们就会向南迁徙,同时也会导致草原势力不断南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靠什么呢?如果靠部队,游牧民族的特点是没有正规的军队,很多的强掠都是局部的小抢。在这样的情况下,修建长城成为了最佳选择。

  长城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最佳选择,或者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而有了长城之后,就减少或规避了这些冲突。对保证长城内外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即万里长城,是明代的长城(去年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做了一个全面的普查,公布的数字,明代的长城是8851.8公里),90%以上是没有打过仗的。即便是打过仗的那10%不打仗的时间也超过90%。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长城构建起来之后,它主要起的是一个防御的作用。戚继光从抗倭前线调到长城之后,在长城戍守16年,但是戚继光在那儿寸功未建。张居正说了一句话:“10年不打仗就是功!”长城客观上起到了规避战争和调整秩序的作用。

  虽然长城是调整农耕和游牧两种不同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手段,但是也还会不断地出现战争。很多时候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不仅仅是强掠。在一些时候,长城修建者的目的是为了活得更好、更安全,而长城的攻打者,攻打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活着。

  俺答汗持续20年的进攻长城之战源于明政府关闭长城沿线各关口贸易,后以“隆庆议和”事件告终。

  长城是个具有纵深性的防御体系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是中原和草原冲突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事件。明朝那个历史阶段,在一些貌似合理的背景下采取了完全关闭长城沿线各关口贸易的措施。实际上恰恰是这种做法将事情逼到极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草原地区的俺答汗开始了持续20年的进攻长城之战。他只有一个诉求,就是要求明王朝重新开启长城沿线的关口贸易,即达成朝贡互市共识。他为了寻求开放长城沿线关口的贸易,不惜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达成目的。冲突一直延续到隆庆年间,直到发生了“隆庆议和”。

  “隆庆议和”是个偶发事件,当时张居正和一些政府官员正在寻求调整战略方向的机会。就在这个时候俺答汗看上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三娘子,但是这个女孩已经有婚约了,被许给了蒙古部族的另外一个首领。在俺答汗将这个女孩据为己有之后,为了安抚那个首领,就将他的孙子把汉那吉喜欢的一个女孩给了那个首领。在这种情况下,把汉那吉一气之下就在山西降明了,带着十几个人连夜跑到了明长城里面来。俺答汗一听说自己的孙子跑到明长城里面去了,就感觉大事不好,因为近20年来所有派去明朝求贡的使臣全都被杀了。于是他恼羞成怒迅速调集所有的部队,从甘肃、陕西一直到宁夏、山西和北京周边,要对长城发起全线的进攻,给明朝施加重压换取把汉那吉的平安。而这时明朝也在做战略政策的调整,得到这个机会,报告朝廷之后,朝廷迅速做出决定,接受把汉那吉的降明,然后授他以官职。在俺答汗大规模地调集重兵要对长城发起进攻的时候,特别是在俺答汗的主战场宣府、大同沿线正要发起进攻,已经是大兵压境的时候,这时明王朝让蒙古部族的使臣进来长城一看,把汉那吉已经受封了,他穿着明朝的官服在那儿接受着明朝官员的祝贺。在这样的情况下,使臣回去和俺答汗一汇报,俺答汗马上就撤军了。这时双方就以把汉那吉降明这个事件为契机,开始谈互市,重新开市。从此之后一直到万历后期,长城沿线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长城那道高高大大很坚固的墙是长城防御的主体部分,但不是全部。从南口、上关、居庸关,到八达岭长城,是一个具有纵深性的防御体系。不仅仅是八达岭,很多重要的关口都是这样。长城的防御,也不仅仅是明代长城这样。你看内蒙古包头地区的五原塞这个汉代的长城,它前面有前沿阵地,然后打进长城之后就是五原塞的塞城,攻进塞城之后再往后还有许多的城,也是一个具有战略防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样一个体系说明什么呢?从军事上看,长城这样一个单体的防御,在面对强大的军事进攻时,作为单体的防御关口不被攻克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说由于有了长城这样一个纵深的防御体系,就使得很多的草原民族,包括匈奴人和蒙古人进长城地区来强掠的程度没有办法来深入发展,只能在长城边抢了就跑。

  戚继光曾搞过一次大练兵,这次大练兵在遵化的汤泉,历史上称“汤泉练兵”。从起灶开始,一直到晚上收兵入睡,他把长城外的蒙古族各部落的首领全请来看部队演习。一天演习的全过程,起到的威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说,长城发生的战争不是长城的主旋律,不打仗才是长城的主旋律。

  这次国家做长城普查,其他朝代的绝大部分都搞清楚了,只有隋长城现在是一头雾水。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长城修建情况

  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长城就不必多说了,齐长城也好,楚长城也好都是争霸与反争霸的防御手段。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建的长城还很多,到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全都修建了长城。而秦国没有修筑防御其他国家的长城,因为那时秦国主要的力量在向外发展,但是它在北方修建长城防御戎族。

  还有很多的长城是游牧民族、少数民族修建的,如北魏、北齐是鲜卑族修建的,金是女真修建的。但这也是这些游牧民族、渔猎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成为定居民族之后,有了防御更北的游牧民族的需要才修建长城的。实际上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成为了定居民族、北方农耕民族的统治者。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之后,开始修建长城,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统一中原灭掉六国之后,利用燕、赵、秦长城大部分,修缮之后作为防御游牧民族军事防御线;第二时期是公元前216年,蒙恬率30万部队北驻匈奴之后,在内蒙古地区阴山、大青山修建的长城。秦长城记载不多,使用也不多,原因就是时间太短。到了公元前215年,开始修长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了。从开始修长城到秦始皇去世,满打满算四年时间,它修成什么样,使用成什么样都难说。然后陈胜吴广起义,中原就乱了。一直到楚汉相争,根本就无暇顾及长城地区的匈奴了。因为这时候部队都撤回来平定国内的战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大规模地南下,而且这段时间也是匈奴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一直持续到汉朝。

  汉朝的时候,刘邦建国之后,他也曾想趁建国之威给匈奴以毁灭性的打击。一个最重要的战争就是,匈奴的部队要到太原地区来进行强掠,刘邦不听大臣的劝阻率部队过来包抄后路,与匈奴的部队决战,想一举歼灭匈奴。但是在大同现在的阳高一带,刘邦的部队被匈奴的部队在白登山困守了七天七夜,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隋长城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很短,因为隋朝本身存在的时间就短,修建长城的时间也很短。而且隋的时候和突厥的冲突也不是很强烈。这次国家做长城普查,其他朝代的绝大部分都搞清楚了,只有隋长城现在是一头雾水,以致这道长城在哪,除了局部地区之外,大部分都不能认识。

  之后就是金代的长城,金代的长城是中国历史上长城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在金长城之前长城就不是作为一个上面有士兵守卫的军事防御阵地,它完全是一个阻挡敌人的设施。只有到金代的时候上面才开始有人守卫,作为一个作战的军事依托的阵地去守卫。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修建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建筑质量也最高的长城。明长城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大家知道明是推翻元建立起来的政权,明所面对的游牧民族已经不是长期的、松散的、处于组织形式落后的这样一个政治实体了。明朝政权建立起来,实际上,元朝(蒙古族)是整建制地退到了草原地区。在这时候,明王朝面对着强大的军事压力,蒙古族很可能卷土重来,再次颠覆中原政权。明王朝初期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下,所以明对北方边防的防御就尤为重视。

  现场问答

  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孟姜女哭长城”真的确有其事吗?

  董耀会:提起长城,一般都会联想到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修长城,一个是孟姜女哭长城。其实在早期,孟姜女和长城没有关系,因为她的丈夫叫杞良,早期的文献中称其为“杞良妻”。齐国有一个大将叫杞良,他战死在外面,他的灵柩运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特别坚强在郊外迎灵,没有哭。这时候,齐王也来了,他想在郊外祭扫一下杞良将军。他的妻子坚决不同意,说按照朝廷的礼仪,应该是亡灵归家之后人们才能祭奠,不能在郊外祭奠,要不就成孤魂野鬼了。因为他妻子的不同意,所以在将亡灵运回家之后,齐王才去进行祭奠。这是最早的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和长城没有任何关系。事情发展到汉代,丈夫死了之后,女人连哭都不哭,不哭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不符合伦理纲常。后来哭就流行起来,而且这哭是大哭特哭。后来发展到唐朝末年的时候,政治昏庸、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在这样一个时期,大家对皇帝心怀怨恨,都想骂他,但是怕掉脑袋,于是就指桑骂槐地骂秦始皇。到这个时候孟姜女才和长城发生了联系。这样的一种情况,实际上是民间百姓对暴政反抗的一种表达。这种民间的悲剧传说,就是把哭的力量放大,将哭变成一种最强大的武器,最具有不可抗力量的一种反抗。实际上“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符合民意的。

  本版整理/温盏 供图/首都图书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