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避难犹太女子捐出65年前婚纱
84岁的Betty(右)和她的女儿。
记者 李萌
昨日,曾经在沪避难11年的犹太难民Betty返回上海,找寻当年生活的场景。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的建议下,她决定将1948年在上海结婚时珍藏至今的婚纱捐给纪念馆。
昨日,当Betty站在舟山路51号的阁楼上时,她发现,这里的一切,几乎保持着1940年前后全家6口人在上海避难时的原态。
1939年,Betty跟随父母及亲友至上海避难。当时,这里是全球唯一无需签证即可进入的大城市。她介绍,家里一开始租下了临潼路的一个小房间,后来搬至舟山路,“上海市民十分友善,没人歧视我们。”
1948年,Betty在游泳中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两人在和平饭店外的阶梯上第一次约会,几个月后就在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宴会。
“我当时穿的婚纱,是婆婆亲手缝制的,面料来自法国,样式典雅。”Betty展示的结婚照中,她身着白色贡缎婚纱礼服,头戴蕾丝长款头纱,“它不仅是我和丈夫爱情婚姻的纪念,更是对在上海避难生活过程中点滴幸福和欢乐的印证。”
1950年,Betty离开上海前往澳大利亚,1953年移居美国新泽西州。此后,她先后三次返回上海。Betty透露,此次抵达上海后,在犹太难民纪念馆陈俭馆长的建议下,自己决定捐献婚纱。
陈俭介绍,从2007年犹太难民纪念馆建馆开始,工作人员便着手搜集曾在沪避难犹太人的“花名册”,已经联络一些曾经在沪避难的犹太人,希望他们能捐献出在沪生活时的一些物品或日记,“当历史的见证者逐渐离世,物品和史料就是最好的讲述者。”
猜你喜欢
请用微博账号登录,推荐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