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栖霞山的乾隆行宫宫墙找到

2013年11月15日 08:01   扬子晚报  

刚被发现的行宫宫墙。 李宏 摄 刚被发现的行宫宫墙。 李宏 摄

  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栖霞山行宫,乾隆皇帝特别偏爱南京栖霞山。可惜的是,那座当年气势恢弘的皇家建筑,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中。现仅存遗址,只能看到行宫中的一些诸如青砖、柱础等建筑构件。2011年,栖霞乾隆行宫遗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昨天,栖霞山景区又传来消息,栖霞乾隆行宫的外宫墙也找到了。 通讯员 李宏扬子晚报记者 杨娟

  资料>>>

  乾隆行宫6年建成

  游人无意发现

  遗迹长800米面积40000平米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跟随景区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只见一排长长的石头位于景区“万松山房”的南面,已进入“乾隆行宫”的范围。“当时这组石头整体基本隐藏在草丛中。”工作人员介绍说,宽约50厘米,高低不等,不注意根本看不到它。走近一看,它由很多的岩石叠砌而成,其材料是本地的砂岩。不过,砂岩中的颗粒有粗细之分,墙体叠砌时利用小石块支垫,下部石块较上部的石块稍大,表面附有青苔,建筑风格以及使用的建筑材料,基本上和附近的为保卫乾隆皇帝的御林军的驻扎地——小营盘的围墙一模一样。

  “这里是游客无意中发现的。”景区工作人介绍说,接到游客的电话后他们立即到现场勘查,当时判断是建筑的墙基,目测下大约近30米,“其中一块石头上明显有字迹,但已模糊不清。”工作人员说,随着不断清理这排建筑遗迹附近的杂草,意外再一次呈现,这组长长的岩石竟然只是冰山一角。更长、更壮观的建筑遗迹沿着山势而下,或高或低,蜿蜒曲折,在一处景区游步道的地方,建筑遗迹突然变宽,很明显是一个平台。再一路向西,快接近景区著名景点“千佛岩”的地方,建筑遗迹突然消失。

  然而在对千佛岩周边的地势考察后,靠近千佛岩的最上端又找到了建筑遗迹的痕迹。然后,再沿着山体一路向下,经过春雨桥(附近也有一处平台),沿着中峰涧,再到试茶亭,最后到畅观亭截止,也就是第一次发现该建筑遗迹的附近。据介绍,整个建筑遗迹的走向基本上呈接近正方形的形状,据现场测量,该正方形的边长在200米左右,整个建筑遗迹长度在800米左右,围合的面积在40000平方米,整个路程走下来花去近2小时的时间。

  查阅《摄山志》后

  对照“图说”确认是行宫宫墙

  这处发现的建筑遗迹究竟是什么?它处于乾隆行宫的范围内,与乾隆行宫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景区工作人员随后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记载。

  根据《摄山志》卷一“图说”,上面有清朝宫廷画师所绘的“乾隆行宫”图,根据对照,该建筑遗迹沿着山势而建,北至万松山房,南至春雨桥,西邻千佛岩纱帽峰,东接畅观亭,北高南低,正好将行宫四周团团围住,起到了保护行宫的作用。“这应该就是我们早就想找的乾隆行宫宫墙了。”工作人员说,南北各有一个平台,应该是当时留守士兵站岗的岗台,也就是乾隆行宫的两个宫门。他表示,一直听说乾隆行宫外围有一个宫墙,但行宫早就被战火破坏,里面有很多建筑基础和墙,也不知道哪堵墙是行宫的宫墙。“这次乾隆行宫的宫墙首露真容,将帮助我们更加详细和准确地界定整个行宫的范围,为栖霞山帝王文化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景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次发现,对研究栖霞乾隆行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进行相关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并对现场进行插牌,对整个行宫的范围以及其内的各个建筑用文字予以标注。同时,计划根据乾隆行宫内各建筑的具体位置以及外宫墙,制作沙盘供游客观赏。

  资料>>>

  乾隆行宫6年建成

  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到过栖霞山。据《南巡盛典》记载,清乾隆皇帝对栖霞山钟爱有加。他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乾隆行宫,前后共四十五天。栖霞山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始动工建设,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负责修建,历时6年,于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