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包豪斯舞剧有多潮

2014年01月02日 15:30   人民网  

《三人芭蕾》 《三人芭蕾》

  这是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创作,1922年9月在斯图加特剧院首演的实验芭蕾舞剧《三人芭蕾》。中国美院收藏了包豪斯的数千件设计作品,吸引了不少设计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而每周四赶到美院南山校区看经典之作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记者 郑琳

  女主角换了10身行头,时而头顶数不清的线圈,时而穿着一条宛如盘子的裙子,有时把金属圈也套在身上;两个男舞者的打扮甚至已经不像人类了,而是介于机器小丑和外星人之间……

  这样一台舞剧,放到当下的中国观众面前,也会让人产生摸不着头脑的“后现代”感。

  事实上,它不是当代艺术家的搞怪前卫艺术,而是一个世纪前的“古董”。

  这是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创作,1922年9月在斯图加特剧院首演的实验芭蕾舞剧《三人芭蕾》。昨天,施莱默的孙子拉曼・施莱默来到杭州,在中国美院和国内的戏剧专家以及美院的学生们,分享当年的那些珍贵影像。

  奥斯卡・施莱默是著名的包豪斯学院剧场作坊的当家。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这所由现代主义领军人物格罗皮乌斯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办的学校,曾经在上世纪那个“沸腾的二十时代”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它诞生之前,艺术与技术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正是包豪斯提出,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它将艺术与技术统一起来,为人所用。

  中国美院收藏了包豪斯的数千件设计作品,吸引了不少设计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而每周四赶到美院南山校区看经典之作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而这次施莱默的讲座更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包豪斯的意义。

  奥斯卡・施莱默是个表现主义画家,和保罗克利、康定斯基是同一期被聘用的包豪斯大师。

  自1921年起,他在魏玛的包豪斯学院任教,教授壁画、雕刻和剧院设计。他设计了包豪斯的校徽和学校的内部装饰。

  作为一个设计学校,戏剧艺术的综合特性受到了包豪斯的重视。因而在其独特的作坊体系中,便出现了“剧场作坊”这一特殊的形式。

  一心想改革传统剧场表演的奥斯卡・施莱默,正是这个作坊的负责人。

  昨天,拉曼・施莱默带来了他爷爷创造于100年前的戏剧改革理念,这理念在今天的中国大众眼里依然是前卫的:“想要改革戏剧,最好是借助于某种仪式化的表演方式,特别是芭蕾。因为芭蕾既突出表现了它与现实世界的疏离,又通过风格化的动作与服装,强调了人体与人体之间、人体与周围空间之间存在着的关联。”

  在这样的舞剧里,情节和人物是没有意义的,那正是被大师排除的东西。他通过重复使用机械动作、道具、服装等方式,将舞者的人性特征遮盖起来,由此探索绘画、雕塑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于是大家就看到了本文开头的《三人芭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