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姣
最近几天一张小男孩“观察鱼”的照片在网上爆红起来,与同伴面前的小金鱼相比小男孩的背影显得十分无辜,令人捧腹。这甚至引发了网友的p图大战,从松鼠鱼到酸菜鱼,都被“摆”到了小男孩面前。不过我觉得,在小男孩面前放上文物鱼应该更有趣,毕竟还能进行一下传统文化教育。我国很多文物上都有鱼的身影,甚至物件本身就被做成鱼形。
完整的鱼形
鱼谐音“余”又寓意生殖旺盛,且我国素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所以鱼这种生物自古就被中国人所喜爱。在浩瀚的古代文物中,总有那么几个鱼形物件,寓意美好外观也讨人喜欢。
中国人爱玉,历朝历代都有玉鱼出现,商周时期尤其流行以小型玉鱼做配饰。上图中的玉鱼制于元朝,高11.3cm,宽20.6cm,厚6.7cm。鱼口衔莲枝,身体上刻有平行交叉的斜纹,颜色以白色玉质为底,呈现大面积的墨斑和赭石色。这条元朝玉鱼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介绍元代玉鱼尾部多铺展如扇,此鱼衔莲造型沿袭了唐宋风格,主题较为常见,但如此敦厚肥硕则十分罕见。不过想到元朝的彪悍大概也不足为奇了。而且此玉鱼选用墨色斑点玉也的确是元朝的选料风格。
上图玉鱼形状颇有卡通极简风,呆萌而又可爱,它想必很适合给小朋友用来“观察”。此玉鱼制于商朝,是十分流行玉鱼配饰的时代,现在它被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中。据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显示它整体长9厘米、鱼口宽1.7厘米、尾部宽2.3厘米,而厚度仅有0.2厘米。外形精致又轻巧,实在令人叹服。
石鱼体积非常大,长达126 cm,宽93 cm,高50 cm。被发现时它流落在北京西单横二条市民家中,曾经是圆明园内的喷水构件。据了解嘴巴是它的喷水口,水从鱼的身体下部流入。此石鱼为两只一对,外形圆润富于动感,十分的憨态可掬。现在石鱼已经被放置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内,记录那段不能被忘记的历史。
这是一个古代安徽徽州古民居用来装饰屋脊的装饰物,虽然是饱满带鳞的鱼形,甚至胸鳍、腹鳍和尾鳍都一应俱全,但其却具有很多龙的特征。例如它的尾部末端呈锯齿状,酷似龙尾,同时头部还有耳朵和犄角,鼻孔明显张开。事实上此脊饰正是龙生九子之一,鳌鱼。传说鳌鱼能吞火灭灾,的确适合镇宅。同时它还是古代高中状元的代名词,人们在它身上寄托了许多对于生活和后代的美好愿望。给小朋友看看这个,还可以辟邪沾喜气呢。
借用的鱼形
有些器具物件并不是完全照搬鱼的外形,而是借用了鱼的部分用于物件的美化。有些则是将鱼作为主题中的一个部分,形成别样的趣味。
青釉飞鱼形水盂1971年出土于辽宁北票辽墓,是一个陪葬品。其制作于北宋(辽)年间,为耀州窑烧制,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比起之前的那些完全制作出鱼形的物件来说,这个水盂则更多的采用了鱼身上的装饰特征,夸张表现鱼身上的鳞片和鱼鳍,用以提升水盂的审美趣味。同时青瓷釉色清润自然,非常适合鱼形主题。中国素有“如鱼得水”的说法,借用鱼的外形制作青瓷水盂,无论是美感还是寓意都属于上乘之作。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在过去的时间里火爆了大江南北,其中出土了大量珍稀文物,从摆放有讲究的马蹄金到改变语文书的齐论语,海昏侯墓的每一个新发现都能引爆热点。而机构精巧的青铜雁鱼灯也出自这个传奇的墓葬中。此灯造型为大雁口衔一尾鱼,二者皆为空心,鱼身下端连接灯罩。油灯在灯罩内点燃,烟尘则从空心鱼体被引入,经过大雁的脖子流散到大雁的空心腹腔内,专家推测古人应该在大雁腹腔内放了清水,如此就可以用水来消解烟尘。将环保安全的灯具设计与大雁扭转脖子口衔肥鱼的造型巧妙结合起来,雁鱼灯因此而闻名于世令人啧啧称奇。
神人手抱鱼陶器座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内,为西汉灰陶彩绘文物,只是时至如今它身上的彩绘已经脱落殆尽。该神人手抱鱼陶器座出土于河南荥阳北邙乡牛口峪汉墓群,高达45厘米。陶器造型为模制和手捏制成,表现正面坐姿的神人双手抱鱼。由于此图案在全国各地的汉墓中都有出土,因此专家推测“神人抱鱼图”应是汉代常见的图像表现模式,只是根据地域和工匠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陶瓷上的鱼纹
除了模仿鱼的形状,鱼纹也很受古人青睐。把鱼作为一种花纹装饰在各种物件表面,格外好看。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此时期的人类的描绘水平还非常有限,因此这个于1966年在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红色陶钵上所绘制的鱼纹显得极其简洁,循环在口沿处一圈,被称为“变体鱼纹”。尽管是变体,这些鱼纹依然非常好看,有极强的装饰性,虽然不够具象却颇具鱼的特征,甚至有些现代极简的范儿。如果再精致细腻点,估计放在宜家里也不会显得突兀。
鱼纹彩陶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半坡遗址。这个17厘米高的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盆口边沿向外卷曲,通体红色,不仅盆内绘有鱼纹,外侧盆壁也绘有互相追逐的鱼纹。半坡遗址出土过很多渔业文物,因此可知捕鱼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彩陶盆属于生活常用器具,当时的人们在陶盆上绘制鱼恐怕也是出于对生活生产和族群繁衍的祈求。小朋友观察这个鱼纹盆,连鱼都省了。
元代青花瓷器大气豪迈负有盛名,青花图样简明而朴实,十分有魅力。而鱼纹也是多种多样的青花纹样之一。大英博物馆里藏有许多元代青花瓷,上图就是一个。此青花鱼藻纹盘的鱼绘制在盘中央,鱼鳍鱼鳞细节一应俱全,栩栩如生。四周配以水草花纹,整个瓷盘宛如水底一瞥,如果不是盘沿有花纹围绕,鱼好像就要游出盘子了。元代青花大气而不乏细节,如此精致的青花瓷着实令人叹服。真要观察起来恐怕比真鱼还更有几分看头。
青釉水波三鱼纹碗同样出自北宋耀州窑,青瓷釉色清爽,内侧刻印有水波纹和鱼纹,整只碗的审美趣味都属上乘。该青釉碗1972年在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高4.8厘米,口径12厘米,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三条鱼环绕碗心排列,呈三分法布局,简洁而生动,配以水纹的碗底三条游鱼跃然而存。比起前面仰韶文化的陶盆,用这个盆观察鱼不仅省了真鱼,还兼具高雅的审美趣味教育。
器具上的鱼纹
双鱼纹炳剔指金刀1958年出土于内蒙古临河高油房西夏城址。这是一把真正的金刀,纯金制作,通长7.2厘米,宽1厘米。此刀刀柄处镂空雕刻了双鱼纹,双鱼两鳃相对,张口托荷,两鳍相连,尾部束带。剔指刀的用途正如其名——用来剔指甲。据说辽宁朝阳的辽墓甬道壁画中就画有契丹侍卫剔指图。在人们认知中一向彪悍骁勇的西夏游牧民族,原来在生活细节上也如此的精雕玉琢擅长享受,实在令人吃惊。
绣墩又称坐墩,是汉族传统家具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形状为中间粗两头小的圆柱,很像古代的鼓,所以还叫鼓墩。图中这个绣墩为清代制品,底面直径42cm,高50cm。绣墩的顶端镶嵌大理石,四侧则雕刻了五组面向相对的鱼纹,对称又重复富于形式美感。鱼纹上侧为蝙蝠环绕,下侧玉璧托住,寓意吉祥。小朋友观察鱼也可以坐着这个绣墩,整个人都沉浸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铜鱼鹤图案印是西汉文物,印面1.5×1.5cm,印厚0.6cm。体积不大,上面的图案也非常简洁——两只鹤立于两旁,口衔同一条位于图案中央的大鱼,似在相争。鱼体之大,堪比两边的鹤,也难怪要争执起来了。据了解,汉代鱼鹤图案的印章存世颇多,有的是双鹤背向而立,有的则如图中印所示双鹤相对争鱼,还有一鹤衔鱼的。刻印方法则主要是铸成凸起的图案或者在印面上凹刻线条,此印为凹铸。汉代有“民食稻鱼,无凶年之忧”的说法,加上鱼本身的各种吉祥寓意,都让它成为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鹤食鱼,正表达了古人对丰衣足食生活的期许。
古画中的鱼
南宋画家周东卿极擅画鱼,是画史上有名的画鱼名家。他的《鱼乐图》是一幅长达593.7厘米的长卷,描绘了大大小小的鱼虾在水草间嬉戏游动的场景。作为南宋画家,周东卿的笔墨淡雅落笔传神,整体采用没骨画法,单色晕染鱼身和水草,以细笔勾勒鱼鳍鳞片,结构形态富于韵律和动感,栩栩如生观之入迷。此长卷宽30.8厘米,铺陈开来仿佛一个迷你水族馆,给小朋友看这个应是再合适不过的,只可惜它流落海外,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宋画家刘窠也是一个画鱼名家,他笔下的鱼灵动有韵,颇具江湖沉浮之气。此幅《落花游鱼图》长255.3厘米,宽26.4厘米,亦是一幅长卷,现流落海外藏于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虽然也采用了没骨画法,但其画面与周东卿略有不同,这幅游鱼图绘制的并非水下世界,而是水面交接处的景致。画侧可以看到粉艳艳伸向水面的杏花,有花瓣掉落水中,引得鱼群聚集。画面大量采用渲染画法,配以构图的风雅心思,颇显诗情画意。
明末清初的国画宗师朱耷(八大山人)善画花鸟,作品往往个性突出富有趣味。他的花鸟作品物带人情,借物言志,因此“白眼鱼以白眼向人”颇为著名,鱼翻白眼让人忍俊不禁,表达的是朱耷对现实的不满愤懑之情。虽是表达不满,却非常有趣,以老顽童著称的齐白石就受到了朱耷的影响,画作情感表达强烈且幽默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