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报
本报记者萨日娜
不到60平方米的家,是曹夺的私人收藏馆。家中的家具甚少,过道放着成堆的书,一整间房用来储藏资料,空间几乎是被旧书和纸质的资料堆满的。今年65岁的曹夺已是两鬓斑白,但是介绍起自己收藏的东西时,却精神得像个年轻人。“我每天都去回收废品的地方搜集一些书和珍贵的资料,日复一日,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日,曹夺在接受采访时说。
曹夺是河南人,他在家乡曾是一位小学教师,退休后与老伴一同来到新疆生活。那时年纪也不轻了,曹夺与老伴不知道如何维持生计,老伴的身体不好,他俩平时就以回收废品维持生活。
在回收废品的时候,只要看到书本和纸质的资料,曹夺就会非常关注。一开始,他只是想拿回家看看这些书和资料,慢慢地,他拿回家的书越来越多,资料越来越厚,他才开始将一些书和杂志进行变卖,而一些好书他会留着自己看。
这些别人当做废品扔掉的东西,经曹夺收集、整理后,变成了文史资料。
在曹夺家里,这些资料被整理成展板和文件夹的形式,有规律地排放起来。目前,仅书籍就有上万册,具体有多少,曹夺自己也说不出。各类资料经过整理有几十个系列,其中红色收藏就有400多本。还有新疆在1950年之后的税票,其中包括全疆各地各银行的税票和存折,外国人在新疆使用的工商税票,新疆农业税收票据等。这些票据上都有明确的年份和内容,按年代一一分类,从票据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疆历年来的税收变化。邮票也是曹夺收集的重点,新疆邮政历年来发行的邮票,曹夺这里都有,他还将邮票保护起来制成8个纪念展板,一张展板里就有20个系列的邮票及集邮相关的资料。除此之外,曹夺还收集全了上世纪80年代的各类粮票、布票。
“一边捡旧资料、书籍,一边学习,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集邮史、地方史等,我都是从捡到的资料和书籍中了解的,别人眼里的废品在我这成了有用的教材。”曹夺说。
曹夺不仅收藏,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整理。他制作的资料展板上都是自己贴的标签,还配有前言,解释其收藏的价值和内容以及数目、年代,每张纸质资料旁都贴有注释。
“我收集这些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很有价值,这些资料都是历史的印记,我可以从红色收藏读历史,从票根读历史,从税收票据读历史,从邮票读历史,从前没有电子记录,纸质资料就是最珍贵的资料,它们都记录着历史,懂门道的人一看就知道了。”曹夺说。
曹夺所说的“懂门道”的人也包括他的维吾尔族好友阿布都拉·玉米提。阿布都拉也是位收藏爱好者,阿布都拉的家里也有成堆的书籍和资料,他最感兴趣的是收藏少数民族语言书籍。平时,曹夺只要发现了相关的“宝贝”,一定会大方地告诉阿布都拉,阿布都拉就会来曹夺家里淘宝。当阿布都拉发现了珍贵资料也会主动告诉曹夺,两人这样一来一往就是10年,收藏爱好让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渐渐地,曹夺的爱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登门拜访的人也多了起来。曹夺坦诚说:“我和老伴年纪大了,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我只是希望能维持生计,一些人会来买我的收藏,只要是懂行的人,大多数我都会低价卖给他们。”
而曹夺最想做的事还是将自己的收藏品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如今,曹夺已经成为新疆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收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需要金钱的支撑,但是曹夺却通过自己的双手挖掘了一件件他眼中的珍宝。“别人都觉得回收废品很累很苦,但是我却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我不只是在收废品,我还在不断学习,当我看到珍贵的好书和资料时,那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曹夺说。
2月20日,曹夺家里的过道都堆满了旧书。
本报记者秦梅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