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一男子收藏老酒12年只买不卖 藏酒2666瓶

2017年03月22日 07:35 新浪江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酒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的每一瓶老酒都有一段历史的印证。酒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的每一瓶老酒都有一段历史的印证。
郑爱波希望通过藏酒这种方式,弘扬酒文化。郑爱波希望通过藏酒这种方式,弘扬酒文化。

  经过三五十年的沉淀,2666瓶老酒如同发黄的报纸变得稠重而晶莹。这些酒中既有十七大名酒,也有早已消失的本地老酒。一名参观者站在陈列展柜前注视了许久,随后提出高价收购其中一瓶,结果却被当场拒绝。为什么?

  收藏老酒,就是一种感情寄托

  两天前,这幕场景就发生在市区水街酒文化博物馆里。提出要以5万元的价格买酒的人来自上海,他想买的是一瓶出口限量版的瓷瓶洋河酒,酒瓶的形状是两只合成的绵羊。

  就在对方掏出银行卡示意买单时,迎面走来一位中年男子,他用手指了指玻璃展柜上标注的“非卖品”三个字说,“抱歉!这些酒不卖。”几经商榷,上海朋友终究未能如愿。

  而拒绝这桩买卖的不是别人,正是该博物馆的馆主——现年49岁的郑爱波,此人除了是一名商人外,还是国家一级品酒师和酿酒师。至于为何拒绝卖酒,他说,“老酒对我来说是有生命的,就精神层面说,老酒更像一位老友,是一种感情寄托。”

  话听着深沉,但对常人而言未免有些不解。为什么?因为藏酒的这12年来,除了赠送或与挚友对饮外,郑爱波没卖过一瓶酒。而对于藏酒这事,他说纯属意外。

  “12年前,生意场上经常有人给我送酒。虽然父亲爱喝酒,但好酒却舍不得碰,就这样家里的酒积累了上千瓶。”郑爱波说,由于家中堆得实在太多,他想干脆把酒卖掉算了。

  他先上网查一遍酒价,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就把此事暂搁一旁。这一搁就是一年,当他再上网查阅酒价时,发现家中的酒升值了数倍。

  也就是从那时起,喜欢品酒的郑爱波,又多了一项爱好——藏酒。“当年收酒最高峰时,曾有20多人帮我收购老酒。”郑爱波回忆说,“遇上普通老酒添个百八十块收回来,名贵的会添个万把块钱。”

  弘扬文化,留住岁月刻下的印记

  近年来,随着老酒收藏热的兴起,老酒的单瓶拍卖价格也是屡创奇迹。作为商人,郑爱波在藏酒之初正是看中了商机。

  “有些酒收购时,不超过100元/瓶,现在涨到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郑爱波手里拿着的一对产自上世纪90年代的瓷瓶五粮液,其外形分别是寿星和熊猫,由于是出口到国外的限量版,当时收购就花了15万元。

  然而,任何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价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新的变化。郑爱波在藏酒的过程中,心理上也慢慢地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你看这瓶上世纪80年代的‘尖庄’,瓶塞是木质的。以前造假时,不法分子会把这酒灌进五粮液酒瓶里,以次充好。”郑爱波说,“再比如上世纪50年代,北京生产的一种‘香蕉露’牌果酒,这种孤品别说看了,恐怕许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许多人喝酒时,都会调侃父辈喝的什么酒,一聊便会勾起往事。可是如今每当你追忆往事时,剩下的也许就只有记忆,因为许多酒早就没了。”郑爱波说,“酒藏的时间越长,酒越醇香浓郁。而且酒液、酒瓶、酒标和酒包装也会有岁月刻下的印记。”

  这就像人们常说的,每一瓶酒都是一段历史的印证、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生活的缩影。而郑爱波正试图通过藏酒这种方式,弘扬酒文化。

  冷静看待,莫让“雅好”变了味

  收藏白酒,听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有时候,为了一瓶葵花茅台,郑爱波可能会花上几天几夜开车去全国各地收购,特别是刚开始搞藏酒时,苦没少吃。

  “只有当酒拿到手里,才能说是自己的。如果让别人去取,可能会不小心把酒瓶打碎。但事情往往怕什么来什么。”郑爱波说,有一次,他去外地收购“银标剑”,即上世纪90年代出口国外的一种剑南春。其酒瓶上印有长江大桥图形,外包装是银色的,属稀缺老酒。当时,郑爱波花4.8万元买了4瓶,结果运输途中不慎打碎了3瓶,别提有多心疼了。

  还有一次,郑爱波听说贵州有位老农家里存有一批葵花茅台。结果,开车过去一验货,发现全是假货。不过,碰到假货没买,已经算幸运的了。怕就怕那些一心只为了炒作酒价,最终却落得个有价无市的结局。

  “这就跟炒股票一样,有些人专门去炒老酒,比如这瓶明明是我的,我上去炒,我可以把它叫到5万元、10万元,那没有意义。”郑爱波说,“现在市场上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图,这只会让藏酒变味。”

  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以来,外界鼓吹这样一种观念,即藏酒稳赚不赔,老酒越陈越值钱。郑爱波认为,把老酒作为投资项目储藏、变现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应冷静看待。毕竟,就算酒再好如果失去饮用价值,那么其收藏价值也会被一票否决。

  来源:中国江苏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