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端午:与众不同

2017年05月28日 09:48 新浪苏州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王雨雯编的棕编小动物。 王雨雯编的棕编小动物。
王雨雯编的棕编小动物。 王雨雯编的棕编小动物。
虎头鞋 虎头鞋
胡月珍展示金钩针编织及其作品。 胡月珍展示金钩针编织及其作品。

  记者张丫摄影王亭川

  今天是五月初一,端午节已经近在眼前了。今年62岁的白洋湾街道张网村居民殷林娣,因为端午节的临近,特别赶制了几双虎头鞋送给家有小囡的亲戚朋友。

  作为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给小孩子穿虎头鞋是端午节“辟邪压邪”的传统习俗。地道标准的虎头鞋都是全手工缝制的,从打袼褙、纳鞋底到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最后再将鞋帮和鞋底缝制到一起,一双虎头鞋算是基本完成了,再加上虎头虎尾的各项装饰,虎头鞋则更加好看。而这些工序,殷林娣两天之内就能一气呵成。虎头鞋看似简单却也不乏精工细做,红红绿绿的“小老虎”,瞪着眼、吹着须,神气活现,蕴含了多少长辈对儿孙健康成长的欢喜。

  在被称为手工艺之都的苏州,许多传统节日里,一系列的手工制作是非常有趣又可以参与互动的活动。尽管现代社会,会做虎头鞋的人似乎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但也有一些手工艺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比如端午节期间最为流行的草编、棕编和金钩针编结技艺,不仅是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拥有了一批年轻的粉丝。

  生于1999年的王雨雯,是苏州第六中学的学生。热爱传统手工艺的她,五六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学棕编了。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吧,小时候爷爷会做这“些传统手工艺,天天看他编,自己也喜欢,看着看着也就学会了。”从一两个小动物学起来,不过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竟然可以编出四五十种小动物了,而且生活中一些能看到的物件,稍加琢磨,她都能编出来。除了12生肖信手拈来,端午节习俗中流行的“五毒”,也是近期最受欢迎的棕编摆件,向她讨要、甚至购买的人很多,她只好在学习之余加紧编制。棕编是汉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编制步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材料和编制。编制前先要采叶子、阴干、入锅煮或者直接泡在水里,以便获得合适又喜欢的颜色,雨雯还跟爷爷学习过染色,她觉得深颜色更好看,更能体现作品的质感。棕编的小动物,以钢丝为骨架,外涂青漆,制作后不变形,可以存放几十年。就在采访的现场,作为简单演示的雨雯拿起棕榈叶,摘、扯、拉、剪、插……手指灵活多变,令人目不暇接,也就几分钟,一只蚂蚱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

  说完棕编,还要说说金钩针编结工艺。金钩针编结工艺也是苏州姑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枚钩针、一段细线,只见手指舞动,一朵梅朵便“绽放”了。神奇的钩针编织,曾经既登大雅之堂,也入寻常百姓家,既是重要会客现场沙发上的装饰,也可以是家中电视机的“头纱”。姑苏区金钩针非遗项目传承人胡月珍说,现代社会,机器取代了绣花、缝纫等许多技艺,唯独这钩针编结技艺,完全依赖手工完成,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工艺的价值,可见一斑。因为是端午,今天说的金钩针编结,也有着与端午相关联的一面,那就是钩针编织的香囊。五月又称毒月,民间习俗中要制作各种各样的辟邪物以防毒虫侵扰,香囊就是一种。香囊中一般会放有中草药物,可以开窍醒神、化湿醒脾。端午节佩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用钩针编织香囊,一种是传统手工技艺,一种是传统民间习俗,可以说是将两种特色结合到了一起。

  对于心灵手巧的传承人胡月珍而言,香囊编织可谓是小菜一碟了。端午期间,她曾多次到社区、医院里为老人、病人编织香囊,带去一份安康。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非遗项目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苏州作为端午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除了今天讲的虎头鞋、棕(草)编和金钩针编织的香囊,以及划龙舟、吃粽子之外,苏州的端午节,还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地方的端午节纪念屈原,而苏州的端午纪念的是伍子胥。苏州民俗专家沈建东说,苏州的端午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的。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城市规划大师的伍子胥,是苏州古城的设计师,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不仅构筑了苏州古城,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就是这位关心百姓生计发展的伍子胥,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被皮革裹尸扔进了胥江。百姓爱戴他,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苏州盘门景区内的伍相祠是纪念伍子胥的庙宇,每年端午,伍氏后人都会聚集苏州,参加端午节当天伍相祠的祭祀仪式,这也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