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眼睛的牛郎织女像 估计一年见一次也嫌多

2017年09月02日 00:0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小明

  七夕,这个在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和2.14这个西洋情人节相比也丝毫不逊色,也是个客房爆满的服务业金牌大日子。而最近这样一条微博却刷爆了各个社交媒体,皇家认证的牛郎织女雕像被网友评论道“辣眼睛”,看到这里,你们这周的七夕过得好吗?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在古诗词中、书画作品、热播大剧中,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神仙与凡人逾越天条的爱恋,诸多剧中也强势霸屏了荧幕很多年。

  如此浪漫的情节,你印象中的牛郎和织女可能长这样。

  然而近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于赓哲微博发文称,最标准的牛郎织女塑像,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所置,牛郎像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看来当年布置时将昆明池当做天河了。

  据当地人介绍这两个石像一个叫石爷,一个叫石婆,大家在指定的时间都会去求福。但是当地人却把石像的性别搞反了,实际上石婆庙里面是牛郎,而另个就是织女。这也难怪,别说分得清性别了,这种长相甚至被网友戏言道,“一年见一次都嫌多”。

  这么浪漫唯美的爱情传说,为何作为最权威纪念雕像竟和大众审美相差甚远呢?细挖这段爱情故事,最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寻得到些音讯,“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由此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在汉代,而这尊最权威的牛郎织女雕像也源于同一时期,所以人家是最权威也是准没跑了。

  虽然雕像与唯美的爱情故事实在违和感爆棚,而当我们扒出汉代雕像就会发现,还真的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相比于秦朝时期的兵马俑等传世巨作,少了些写实恢宏,而多了些诙谐风趣、艺术想象力气,也常被评论道汉代的雕塑好像退步了。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
李冰石像李冰石像
汉代坐女俑汉代坐女俑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埃及怪异呆滞的造像艺术,经过几百个世纪的演变,与艺术家们的不断突破,一步步走到了惟妙惟肖的写实风格,对于光线、神采的扑朔迷离,而后又出现了印象派、表现主义等现代手法。

  不同时期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不同时代的美学特点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去公式化的,面对这种受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甚至个人喜好牵制的艺术,看来我们只能对它说“明天你好”了。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