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农民收藏脱粒机:记忆中抹不掉的建湖机

2017年10月13日 14:4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宿迁网  

  (记者 徐其崇 通讯员 庄如之)

  近日,记者在河滨新区皂河镇,看到一个农家收藏一款已经生锈了的脱粒机。老农说,这就是他记忆中抹不掉的“建湖机”,每到收割粮食季节,总会不由地想起往年收割时的场景。

  以前,农民收割水稻,是一手握着镰刀,另一手揽着水稻秸秆,弓着腰,一刀一刀把水稻割在手里,然后扎成捆。天气要是晴好,待一块地割完了,用手推车或平板车将水稻运到晒场进行脱粒。要是天气不好,割一部分就得停下来,在地头先把水稻码起来,盖好防雨布,再继续去割。一直到一块地割完,再用手推车或平板车运到晒场上。

  通过一上午的翻晒,待秸秆干脆之时,套上牛拉着碌磙,人牵着牛在晒场上反复碾压几个小时,才能把稻粒碾压下来。那个时候收获庄稼,全靠纯手工劳作,靠天吃饭,劳动强度很大。

  “只要有了人,任何奇迹都能发生。”改革开放不久,农村土地分产到户之初,农民兄弟种地热情高涨。原本大的晒场也随着土地分到户,秋收场面也没有昔日那么壮观了。为了解决场面小和赶“天时”等问题,大家各显神通,有人听说在外地工作的亲戚回来讲,人家用机器脱粒,速度非常快,还不受天气影响。于是,村里便有了这第一台“建湖机”。

  这位老农介绍说,“建湖机”一家一户很难用起来,需要团队合作,多户联合。从某些程度上讲,“建湖机”起到了团结人心、互帮互助、通力合作、减少劳动强度的重要作用。

  人们为什么把这种脱粒机叫“建湖机”?原来,它是盐城市建湖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的机器,被人们简称为“建湖机”。有了这样用柴油机或电动机带动的脱粒机器,不用几个小时,十余亩水稻就被脱粒完了,省工省时,提高工作时效,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

  据说,“建湖机”还被称之为“老虎机”,因为它是填塞式脱粒机,秸秆入口处俗称“老虎口”,通过柴油机或电动机带动旋转来完成脱粒,其危险系数相当高,经常出现因操作失误或者粗心大意造成人员受伤的事情。“大集体”结束后,机灵的农民会将割好的麦子、稻子拉到公路上铺开,“请”过往的行人车辆进行碾压,解决脱粒难问题。那些年,一到收获季节,各地都会出现“严禁在道路上打谷晒场”的标语。不过,水稻脱粒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人工摔打,就是在水稻田先割出一块地,铺上塑料布或者在其它大面积的空地,放上一块石头或者其它硬物,一个人拿一把稻子,对准硬物一下一下摔打,直到摔打得秸秆上没有稻粒为止,再换另一把水稻继续摔打。这样用土方法来达到脱粒的效果,远不如脱粒机来得省时省力。

  这款老旧的“建湖机”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农民收藏它,也算是一种念想吧。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脱粒机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