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洛神赋》:博取众家、捍卫古意

2017年10月30日 10:4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胡薇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赵孟頫作品《洛神赋》卷的赏析,以作品分析和图例对比等研究方法,简析赵孟頫复古书风的形成。首先,对赵孟頫所处时代背景、师承关系以及个人经历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其“复古”思想的缘起。其次,对赵孟頫书风特点、书法渊源进行简析。

  关键词:赵孟頫 复古 书风

  作品介绍:

图1 《洛神赋》全卷图1 《洛神赋》全卷

  赵孟頫书《洛神赋》卷,纸本,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的辞赋名篇,此赋词藻华丽,想象丰富,场面宏大。古今许多艺术家都以《洛神赋》为题材进行创作,包括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王献之的小楷《玉版十三行》等。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一生中,曾数次书写《洛神赋》,传世的就有六个版本,证明了赵孟頫对《洛神赋》的钟爱。赵孟頫曾自题曰: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1。《洛神赋》细腻优美、情思绻缱的文字被赵孟頫典雅俊美的书风表现得神形合一。

  天津市博物馆所藏此卷书于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赵孟頫四十七岁时为盛逸民所书,这一时期赵孟頫的书风已经非常成熟,此篇也堪为赵孟頫小楷的上乘之作。作品开合错落,用笔鲜活圆润,结构端庄稳健,充分展现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盛赞此卷“圆活遒媚,有褚河南笔意”○2。

图2 《洛神赋》局部 图3 《洛神赋》局部图2 《洛神赋》局部 图3 《洛神赋》局部

  赵孟頫认为,“结字”虽因书家的习惯不同而风格各异,但是用笔的道理却是千古不易的,这个用笔道理就是力求中锋用笔。“力求中锋”这一概念在东汉蔡邕的《九势》一书中有非常清晰的阐释:即通过对手及腕的控制和调整,使笔心保持在点画中行进,也就是由侧归中,力求中锋的过程。赵孟頫在写楷书的时候往往侧锋入笔,但通过迅速的提按,调整为中锋,中侧互用,甚为得法。

  依据赵孟頫书法风格,总结此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偏于楷书,结体端正稳健,用笔清晰干净。

  特点二:端稳中凸现灵动,楷中带行,行中有楷,偶用连笔,楷行草相互穿插;起笔收笔露锋,提按明显。

  特点三:外柔内强,一气呵成,书文并貌。

赵孟頫赵孟頫

  作者小传: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他崇尚晋唐,博学多才,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善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其中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是南宋末至元初书画界泰斗,金石书画鉴定领袖,被誉为“元人冠冕”○3。传世墨迹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志铭》、《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洛神赋》、《兰亭十三跋》、《汲黯传》、《道德经》等等。

  因此,赵孟頫在书法史上是上承晋唐、下开明清,起到桥梁式作用的重要人物。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赵孟頫的书法从二王书意而来,字体优美、结体紧密、运笔圆润、疏密有序。从赵孟頫作品中丰润的点画、轻捷的连笔、内敛的中锋、起伏的气势中可以看出,他是博取了众家之长,并进行取舍和变革,最终形成了盛行中国书坛数百年的“赵体”。而且,从赵孟頫的书法特征以及相关史料的论述,可以看出,批评“近世”和倡导“复古主义”,是其艺术思想的核心,同时也引起了当朝文人的共鸣成为了元代艺术思维的重要审美标准。

  论证过程:

  一、时代因素和师承关系对其思想的影响

  从时代背景来分析,1254年赵孟頫出生于南宋皇室宗族,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宋时期,国势衰弱,不仅丧失了半壁江山,而且文化也遭到重创。宋高宗赵构的论书代表作《翰墨志》中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作字真记姓名尔。其点画位置,殆无一毫名世。○4”又云:“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5”。可见赵构对南宋书风失望之极。赵构书法初学其父徽宗,再师黄、米,最后上溯二王。自谓:“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6”他这种提倡师法古人,深研古法,精熟而得的学习方法,对赵孟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孟頫仕元之前书法便从赵构入手。除赵构外,南宋还有吴说和姜夔也持同样的复古观点。

  1276年,忽必烈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为元,宋灭亡后赵孟頫归故乡闲居。当这个马背民族成为了统治阶级,使文化和经济相对先进的汉人无论是民族自尊心、文化心理、人格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蒙古贵族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令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身心俱陷入痛苦的泥沼。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均无法施展才干、抱负,于是把心性转向了书画,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当朝的文人士大夫们为抒发胸中郁结,“聊以自娱”、“游戏笔墨”形成了“求意趣而不重形”的写意画风。这正是赵孟頫倡导“复古”的时代因素。

  二、个人经历及法书鉴藏促使其书风的形成

  从个人经历来分析,赵孟頫十二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丘夫人勉励其发奋学习,云:“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7。其母优雅的审美和极高的修养对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也极大。赵孟頫天资聪颖,真、草、隶、篆、行、楷无所不能,山水、人物、画马画花无一不精。青少年时期就名声远播,为“吴兴八俊”之翘楚。其妻管道升(1262-1319年),字仲姬,吴兴人,封魏国夫人。管氏亦善书画,赵孟頫称她“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处家事,内外整然”○8。管氏还“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9。生活中这两位极富才情的女人对赵孟頫的影响也巨大。

  随着宋亡元起,赵孟頫选择了归隐故里,聚集当地文人研讨文艺、品评书画,相互陶冶,并多年不仕。但蒙古人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开始学习汉文化,也包括书法。1286年世祖忽必烈招纳贤士,32岁的赵孟頫名列首选,被强召入元为官,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以故宋元孙仕元,荣耀在外而郁闷在胸。虽饱受猜忌和防范,但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和利用,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乃将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

  赵孟頫书法方面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他藏有大量法书名帖,而且还有机会品鉴元内府及其友人的收藏。从书画著录、传世作品中丰富的题跋和鉴藏印记来看,他一生鉴赏过的法书名画不计其数。丰富的鉴赏经验直接提升了他的审美水平,进而影响其复古书风的形成,

  三、书风特点和书法渊源梳理

  自五岁起赵孟頫开始学书,几无间日。关于赵孟頫书风的形成,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明代宋濂(1310—1381)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所谓的“三段论”:“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锺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其中“思陵”指宋高宗赵构。宋濂的这种论断被后来的很多鉴藏家和评论家所认同。其实,简单地将赵孟頫的书风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时期显然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在不同的阶段,他的师承及其书风也有交叉。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转益多师的艺术经历。

  他师法钟、王,再从唐人窥得笔法,借唐追晋、泛览百家,集晋唐书法之大成。他的书风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气势浑健。所以,古人说:“右军之后,一人而已。”“至赵孟頫出,始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10。

  1、早期创作师法钟、王

图5 赵孟頫《鲜于枢君墓志铭》和钟繇《荐季直表》对比图图5 赵孟頫《鲜于枢君墓志铭》和钟繇《荐季直表》对比图

  从现存赵孟頫早期小楷作品《鮮于府君墓志铭》(1287年)的风格可以看出,赵孟頫已有钟繇笔意。细观其用笔和结体,结体偏扁,均多仿钟繇。如“先”字两笔连写成横撇以及竖弯勾的写法;“自” 字的形态,都如出一辙。

 图6 赵孟頫《禊帖源流考》和王羲之《黄庭经》对比图 图6 赵孟頫《禊帖源流考》和王羲之《黄庭经》对比图

  1309年,赵孟頫的《禊帖源流考》可以看出,此卷除了有钟繇笔意,但结体不再是之前的扁方为主,而是趋向妍美,点画瘦劲,行笔带有晋法,说明此时已经师法二王。但是,有些字结体不稳,用笔比起中晚期作品还不太精稳。

  2、中期取法唐人写经

  随着元代帝王的信佛崇佛,官方盛行写经。僧人抄经有专门场所,官方写经已初具规模。赵孟頫一生抄经作品也很多,并且态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经历对赵孟頫取法唐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图8元 赵孟頫《妙莲法华经》局部 图9唐 张昌文《妙莲法华经》局部图8元 赵孟頫《妙莲法华经》局部 图9唐 张昌文《妙莲法华经》局部

  此时赵孟頫的书风已经逐渐定型,用笔细腻,结体宽博雍容,多用唐人之法,法度严谨。通过赵孟頫《妙莲法华经》局部和唐人同文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不但风格极似,偈语的字数和内容相同,章法亦相同。

  3、晚期借唐追晋,传播和倡导“复古”书风

  “入晋之室唐为堂”○11,赵孟頫通过对唐人笔法的吸收,并融入魏晋风韵,使唐法与晋韵自然融合,借唐追晋,终得典雅、流逸的独特书风。

图5 赵孟頫临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对比图图5 赵孟頫临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对比图
图6赵孟頫临王羲之《十七帖》对比图图6赵孟頫临王羲之《十七帖》对比图

  这是赵孟頫临王羲之的《怀仁集王圣教序》、《十七帖》,从笔势、字形、神态上可以看出,这是赵孟頫的精心临摹之作。不但深得其精髓,还有了变化和取舍。如图5赵孟頫临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对比图中的两个“化”字,王羲之行笔潇洒飘逸,赵孟頫圆转遒丽。并非赵孟頫临不像,而是他在先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坚持,这是其气度和自信的体现。

  元人柳贯《跋赵文敏贴》云:“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复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可见赵孟頫对众家之书风已了然于心。继承传统,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遵循法度,古为今用。一要取法上乎,深追楷模,规矩方圆;二要通会百家,自成风貌。

  结论

  赵孟頫师法钟、王,再从唐人窥得笔法,借唐追晋、泛览百家,博采众长,体会其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复古书风“赵体”。

  因而,无法选择的时代,无法改变的出身,造就了赵孟頫忧郁的个性特征。赵孟頫对自然的崇尚和玄远绝尘的风度,又使之选择了“尚韵”的晋人书风,成了其理想的情感归宿。

  赵孟頫批评“近世”和倡导“复古主义”,这一理论观点得到朝野文人士大夫共鸣,成为元代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

  -----------------------------------------------------------------------------------------

  注译:

  ① 赵孟頫《洛神赋》,六十六岁写。

  ② 赵孟頫四十七岁写《洛神赋》卷后题跋。

  ③ 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④ 宋 赵构《翰墨志》

  ⑤ 宋 赵构《翰墨志》

  ⑥ 宋 赵构《翰墨志》

  ⑦ 元 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见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第52页,杭州出版社2004年3月版。

  ⑧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之《松雪斋文外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

  ⑨ 元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之《松雪斋文外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

  ⑩ 明 杨慎 《墨池琐录》

  ? 张冷僧《论书绝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