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盗墓起家的 是他发明了地道战

2017年12月06日 08:1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阅读了一些资料和查阅了有关史书,做足了功课,再说曹操。曹操是个盗墓的,不容置疑。他生前是很注意自己葬后事情的,考虑到了盗墓的问题,这才出现了“七十二疑冢”、“秘葬”,这些反盗墓民间说法。但在事实上,曹操并没有防住盗墓贼,后来考古发现“魏武王常用慰项石”石碑,就是被盗墓贼盗走后追缴来的。盗墓者也没有防住盗墓者。

  曹操自己是一名盗墓狂人,最著名的一次事件是,盗掘梁孝王刘武的墓。 曹操盗墓,《三国志》原文并不见载,仅见于补注。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有这样的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曹操一生有15个妻妾。这就是丁夫人。如何评说曹操的生活咱先放在一边儿。还是继续说盗墓的事儿,《魏氏春秋》有袁绍攻伐曹操前的“檄文”。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手。陈琳是当时的大才子,诗、文、赋都很拿手,《为袁绍檄豫州》,成了陈琳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如果不是陈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曹操盗墓的史实恐怕就难辩真假了。

  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另外,他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出现专业的盗墓名词,这是鲜见的。

  这是曹氏祖墓,我问当地的一位老者,他说,小时候就在这土堆上跑着玩,早就被盗了。盗墓自古就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就是因为盗掘秦陵,让刘邦抓住了把柄,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大事。 曹操一直有头风病,据说曹操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正犯病,看到要紧处时,传说曹操惊出了一身冷汗,头也不觉得疼了。

  曹操祖坟里埋葬的是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大女儿曹宪等曹姓家族成员,被后世称为“四孤堆”。祖坟上现存的两株千年银杏,据说代表了曹氏家族中出现的曹操、曹丕父子的形象。曹操生性多疑,传说中,他为了防止自己的坟墓被盗,专门采取了“疑冢”的措施。要求在安葬遗体的那一天,让人抬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出城,并将这些棺木安葬在72座陵墓之中。也正是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程,为真正的曹操墓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

  在这里还是说一说关于盗墓的几个词,“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中郎将”是汉代皇帝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的警备司令,级别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马,非一般人能担任。“校尉”,在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汉时为部队中的中级军官,级别比中郎将低很多,与“中郎将”是指挥官不同,“校尉”是具体办事的头儿。“发丘”,就是盗墓,自然“发丘中郎将”就是盗墓大队长;“摸金”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

  关于盗墓的事儿就暂说到这里,还是说说曹操 的另一独特的战事的发明——古代的地道战,亳州有留存的曹操运兵道,跟着导游,先顺着单行道前行,窄窄的走道不时设有障碍墙和绊腿板,须得“蛇行鹤伏”。在经纬交织的运兵道里,建有猫耳洞、单人掩体、多人掩体、陷阱等军事设施,

  运兵道设计周全合理。曲曲弯弯的地道里,时可数人并行,时而狭窄只容一人侧身前行,时而突现分叉,时而出现上下两层复道,变化神奇莫测,布局深奥难明。穿行在阴湿的古道里,虽说逼仄不便,但也别有一番情趣,令人忘记尘俗、忘记岁月,生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叹。

  穿越时光隧道,就会感受曹操的智慧。运兵道的最窄处只能一个人过去。曹操运兵道以亳州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辐射,现已发掘出6000多米,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来说,可谓工程浩大、规模宏伟。曹操当年为了显示其兵多将广,曹操以吸引四方豪杰归顺,就在亳州城内修筑地下道,通往四门,再从另一道折回,首尾相接,兵卒来回奔走,日夜不绝,给外人以势力雄壮的假象。四方豪杰闻曹操兵马强壮,以后定成大事,于是纷纷归顺。曹操遂崛于群雄之首。

  这是运兵道的指挥部,上下两层,也是最宽阔的地方,只供三人并排而过。古运兵道的发现于偶然之中。抗战时期,飞机濒临亳州城轰炸,城内军民在挖防空洞时,赫然挖出一条四通八达的地下道来。于是,古运兵道终于重见天日。上世纪70年代,电影《向阳院的故事》中,红小兵修公路挖砂浆时,挖通的地下道就是曹操运兵道。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