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东: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2017年11月23日 10:4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王承东王承东

  “在工作室,我经常处于冥想状态”

  初次进入王承东的工作室,高大宽敞的房间里,随处挂着、摆放着他近年来创作的《江南·切片》系列作品,一件件看下来,灰暗的色调、清冷的画面勾勒出一个疏离的、冷漠的形象,但王承东本人与这个想象中的样子并不相符,他是充满激情而又豪爽的,在杂乱而不失有序的环境里,在庄重舒缓的音乐中,他把自己变成一道流动的光,一个灵活的音符,生机勃勃,使人感到温暖。

  王承东曾经说,有人认为工作室是港湾,是灵魂的栖息地,或者说干脆就是一个完全工作的场所,而对他来说,工作室还有另外的一层意义,就是可以认真的、一丝不苟的、聚精会神发呆的地方。在前去采访他的路上,我对他工作室的好奇甚至超过了他本人,他口中这样一个发呆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的,是有一地乱洒的颜料,随处摆放的画作工具?还是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坐下就让人舒服得不想起来?而当我真正看到了他的工作室,一种矛盾的但又觉得果然如此的想法来回在脑海里回荡,正如王承东和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一样,这个地方,充满了“王承东”式的味道,随意中带出闲适,杂乱里有着不经心的精巧,如此一种和谐的矛盾。

  “在这里,我经常会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脑子是腾空的。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应该是在孤独寂寞中产生,当你在那种状态里,平时可能感受不到的很多东西都会感受到,这种感受是多方面的,甚至你会思考艺术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最后就去想艺术到底是什么。” 王承东笑着泡上一壶茶,视线扫过工作室的周围,语气中有掩不住的愉悦,“通过你的艺术实践也好,艺术经历也好,你会有所感悟,这种感悟对艺术家来说是有益的,是需要的。”

江南-切片系列-142 8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江南-切片系列-142 8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无所谓坚持不坚持,放弃不放弃”

  王承东是 60 年代人,1988 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按照他的说法,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艺术的兴趣:“自小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别人的课本拿来学习,我的课本拿来画画。”玩泥巴,捏小人,造个小装甲车,在书本上有图的地方进行“二次创作”,“我们那会家庭教育相对比较宽松,家里人感觉你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会管得太紧。”这样的成长环境给了王承东较大的自由度,等他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也实践着同样的教育方式,“我对自己的孩子从来也不强求,孩子是自由天性,自由发挥,爱画画就画画,我一般也不会管。”

  80 年代,王承东大学毕业时是可以分配工作的,铁饭碗,工作轻松,人人羡慕,他辞掉了;自己开过公司,觉得一心无法二顾,就关掉了;在南艺当过老师,觉得“七年之痒”到了,那就走人吧,“那个年代,(我)比较矛盾、犹豫、困惑,但隐隐感觉艺术是不能离开的,有这种想法,做什么都做不好。”

  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知道自己喜欢艺术,就走到了现在,在艺术的道上或闲庭信步,或激昂慷慨,奔着跑着,“无所谓坚持不坚持、放弃不放弃的,我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说这句话的时候,王承东表情认真。

江南-切片系列-69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15江南-切片系列-69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15

  “没有人类,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谈及艺术家的创作,王承东首先强调:“我觉得,一个当代艺术家应该具备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社会担当,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几点是缺一不可的,是一个独立艺术家的标准,你首先有了这样的起点,然后你才能做你的艺术。”

  在王承东身上,除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还体现出一种对自然、世界的思考欲。从 2012 年开始,他一直在创作《江南·切片》系列作品,每年保持了 30 件左右的创作速度,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将自己,将整个人类群体都抽离了世界,以一种游离在外的态度去看待画中的建筑、河流,以及树木,整个画面的时间、地点都是模糊的,不知道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场景,你无法找到一个具体的依托,而“江南”代表着一种大江南的概念,更多的是以东方人观察世界的角度,来表现东方的情结。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找到一点王承东本人形象与他的作品形象之间的契合点,那是一种超大局观,“人类在整个宇宙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人类还没有产生的时候,人类灭忙以后的时候,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不是很让人好奇吗?”如一个孩童想要探索整个世界般,他的话语中有着天真的热切,很轻易感染了旁观人的情绪,与他一起畅想起来。

  我想,我终于明白了为何在不惑之年,这个人的身上仍然带着青年人的热烈与活力。(文/ 翟晓霞)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