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朝晖:艺术家的独创性来源于兼容性

2018年02月27日 14:0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张朝晖张朝晖

   周末艺术:“传统”与“当代”,对于很多观众包括艺术家来说,好像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您自幼学习传统书画,后来从事的是当代艺术创作,并且有在国内美术馆和国外艺术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请从您的艺术之路,来谈谈您是如何看待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张朝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阅历的丰厚,我对传统与当代的认识也是不断由浅入深的变化,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层的认识过程。比如说,小时候是文革末期,只能接触到一些传统的书画、背诵唐诗宋词,深深迷恋传统文化,住处周围有香山、颐和园以及刚刚发现的曹雪芹故居,所以那个时候的梦想是将来做一个传统文人书画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悠然徜徉于山水田园间。为什么?因为更大的外部世界不了解,只能沉醉于认知所能触及的范围。别说西方现当代艺术,连古典艺术都不了解。

  在自己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刚刚看到外国的电影,男女搂着跳舞,大军裤裆里的小弟弟这个硬啊,几乎要崩裂了,心里还想自己怎么这么流氓?因为受的正统教育就是这样,更不明白西方电影里大人们的事情。初中时在海淀少年宫学习美术,其中的一位指导老师总穿着开襟的中式布衣棉袄,就觉得特别有文化。所以 20 世纪 80 年代初选择大学专业时就选择了南开大学的历史系博物馆专业,心里惦记完成学业后分配来故宫历史博物馆,或者中国美术馆是比较理想的职业。

光与线 ,144x100cm,2015光与线 ,144x100cm,2015

  毕业后梦想成真,在中国美术馆找到一份工作。这样使我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接触大量的各种艺术展览、研讨会和诸多值得尊敬的师长。当时的中国美术中心是王府井,美术馆,不是今天的 798、花家地、草场地。在培养了自己的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我对各类国外,尤其是西方来的展览越来越着迷,发自内心地喜欢。因为西方大师的艺术感染力强大,风格多样,激情充沛,真诚热烈,来美术馆的年轻观众也是格外喜欢这一类,尤其是现代派艺术,诸如米罗、夏加尔、塔皮艾斯。为了更多地明白现代艺术,我又去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水天中先生读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更广阔的天地需要去探索和求知。于是,研究生毕业后,辞掉了曾经令自己兴奋的工作岗位,来到纽约探索国际现、当代艺术的真谛,仿佛从中国艺术的江湖投身到世界艺术的大洋中,从艺术的整体趋势和发展谱系,从艺术运动到具体的艺术家个案,都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这个时候,隐隐约约对艺术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符合自己气质的艺术品位以及价值判断。

  周末艺术:在近代尤其是现代,新画法、新流派层出,恨不得天天把“颠覆”挂在嘴边,对于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张朝晖:这个时候,再去看传统和当代,地域和国际性就清晰了许多。在我看来,传统和当代并不矛盾,地域性与国际性并不冲突,而有个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包容了传统和当代,兼容了地域性和国际性。所以,我希望我的水墨作品的传统文脉是深厚、端正而坚实的。正如刘骁纯老师所说,我的作品中保留了笔墨因素,并成功地进行了现代转换,变成自己的语言,一套可以言说、沟通和表达水墨语言系统。对于国际观众而言,我的水墨作品中融合了光效应艺术、极简主义、摄影、数字化图形等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形式,但又呈现出未曾出现的有东方色彩的温情。所以我今天还在微信中写到,艺术是艺术家对个人困惑困境的化解和升华,这样才能感染观众,获得共鸣。

畅神系列,宣纸水墨,98X110CM,2012畅神系列,宣纸水墨,98X110CM,2012

  我觉得能够成为传统的都是经典,都很牛逼,很厉害。而且传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结构严谨的谱系,颠覆这、颠覆那,仿佛是红卫兵们无知的嚣张气焰。传统需要尊重,值得敬畏,这样我们才能在传统的宝库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当然,尊重传统不是让你整天拟古、模古、仿古,而是感知传统中的艺术精髓和本质,即个人的真实感受性,这在西方东方艺术史中都是得到强调的。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齐白石说“似我者死”都是这个道理。我曾经这样比喻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人类艺术的伟大传统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创新不是颠覆它,而是金字塔顶顽强生长出的小草,曾经为金字塔增加了一点点高度。这大概是我曾长期在北京和纽约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工作经验以及游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得出的个人感悟吧。传统都是根深蒂固的,四十年前,红卫兵反封建,批林批孔,而今天又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这不,我刚刚从巴西回来,不远万里送过去的孔子铜像就树立在我住的酒店面前,开窗就能看到,让人感慨!所以我觉得,踏实的提高更重要,虽然很难。

  周末艺术:艺术界评论您是“中国少有的学者型当代艺术家”,并公认您是“有创新精神的水墨画家”,请您谈谈“新水墨”。

  张朝晖:首先感谢你的肯定,更感谢艺术评论界对我的水墨艺术的定位。我知道,继续走下去会更难,请真诚的师友们给我更多鼓励和鞭策,一路同行,有你真好!关于“新水墨”,微信上流行南京教授李小山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新水墨热,一种集体起哄”写得深刻、犀利。我基本认同李教授的观点。他比我说得好,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我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

灵山系列,75x52cm, 2013灵山系列,75x52cm, 2013

  周末艺术:此前我采访艺术家,曾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艺术离不开市场,市场价格是检验艺术品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种声音是,艺术与资本市场完全没有关系,艺术家只需做好创作,至于价格,完全交给市场。对此,您又是怎么看的?

  张朝晖:我比较认同后一种观点。艺术是艺术,市场是市场。完全是两个领域。艺术家是艺术专家,而市场上则有市场专家去翻云覆雨,去操作。当然,现实社会中,艺术家的生存,再创造都离不开市场的支持。我的意思是说,艺术家在市场的诱惑面前要有节制,要保护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当然,市场方面我不太了解,总之比较谨慎。但据我观察,艺术家中有在市场中善于经营、长袖善舞的,也有只专注于艺术而忽略市场的,都因人而异,看你更看中什么了。

  周末艺术:请问您在艺术创作中有哪些特殊的经历以及给您的感悟?

  张朝晖:根据我对许多杰出艺术家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我觉得对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对艺术的虔诚。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艺术做纯粹,做出感染力来。艺术家可以说谎,但艺术作品绝不会说谎,就连艺术家准备说谎的动机都能清晰地显现出来。(记者 / 陈爱华)

身体系列之四,83X140厘米,2010身体系列之四,83X140厘米,2010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