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环境:杨佴旻2017艺术计划

2017年08月23日 11:4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陈硕

  自“脸”的艺术之后,杨佴旻启动了名为《自然·环境》的无国界艺术计划。这次的载体主要是机动车辆。在游人如织的王府井步行街,他现场贴车,炫灿的融化效果为车体带来幻变的色彩——一方面,汽车在火焰的贴纸下显得愈加酷炫;另一方面,摇曳的火舌形象也使得车体形成了一种金属熔化而无力自我支撑的视觉效果。工业文明的冰冷理性被炎炎烈火的晃动与颤栗所消解,开始营造出自我焚烧的形态。这场在生活领域中显得风风火火的艺术行为,不仅以风火的形态让人体验到能够融化世界的热度,还以烽火的样式成为一种夺目的警示:全球暖化危机以及地球环境恶化的现实。

  ▌艺术家杨佴旻关于《自然·环境》艺术计划的构想——

  杨佴旻:用车来创作一个作品,这是我好多年以来的愿望。大约十年前,我在日本东京的街头,川流不息的汽车有秩序的聚合交错驶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年,我的大脑里常常出现这个画面,汽车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去向另一座城市,开往乡村或沙漠,不论目的地是哪里,行驶过程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是一种能够实现高传播性的视觉艺术载体。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为什么不用它来创作,就像我们用画布,用石头,用木料,用宣纸那样。这种想法一直在我的脑海徘徊,当然它并不是那么成熟。

  2014年我在美国,电视新闻、网络等各种资讯在报道着中国北京的雾霾污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常年居住在国外,虽然每年都会回国,但我似乎并没觉得中国,甚至北京的污染有多么严重,至少待在国内的日子里,它几乎不会影响到我。而当2014年这些报道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突然就不敢回家了,污染、雾霾那么真实,会侵蚀到它包裹覆盖下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身体细胞中。

  五十度灰,整个世界看上去就是这个样子。不光在中国,特别是像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是人们的生存现状。

  生存空间坏了,人类的幸福也就完了。

  2014年春节,我突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要在车上做这样的作品,通过当代艺术引发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对于自身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自觉。这是我的突发奇想或者可能在我的潜意识中,它已经存在了比我所知更长的时间。

  当有了这个计划之后,一段过往突然从记忆中蹦了出来——20世纪90年代初,我读大学期间,一次去恒山考察看到,山脚的地下煤层在自燃,有些地方还冒着烟,会让人产生一种整个恒山在燃烧的错觉。这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自然景观,当我第一次见到时震撼极大。这种以火为核心的意象,呈现出来却很梦幻,也正好切合我的主题,提醒我们思考在这种痛感与快感互相纠缠的自然/自燃情势下,如何应对来自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的挑战。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以车为创作对象是不是因为它是污染环境的源头,是罪魁祸首。我不这样认为,人类的活动才是污染社会的根源,不能说人类发明了汽车,就把所有都推到汽车身上,汽车带给了人们生活中原本完全不具备的可能性,为人类插上了翅膀。所以汽车之于我而言,完全不是负面的载体,这也是我想向误解汽车的人传达我对于汽车的解读。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不同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也有别于行为艺术,但他们却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想要传递的想法和观念,甚至在呼吁公益,但这些行为却引来了无数的争议。

  杨佴旻:在启动这项艺术计划之前,我就预想到了这一切——在世界各地,有一千个城市跑着我的关于环境的艺术,在街上,在山间,在草原,沙漠。当人们看到它或惊讶,或疑惑,或甚至气愤,有人用非凡来说它,也有人说它是不可超越的。不管怎样吧,人们总会想想,他这是要干吗?我想会有很多人能看出它的效果来,人们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念头,熔化,地球变暖?它很酷,这太牛了,真牛逼,这个避邪,这是什么呀,简直是胡搞,这样的艺术家应该拉出去毙了……这些可能是网友和朋友看到它的反应。

  有人说我的这个艺术计划违背了艺术的应有规则。当代艺术不就是要关注社会问题吗?像环境、战争、灾害、甚至科技等等。我记得读博士的时候去听一个音乐讲座,教授说起当时一个流行歌手。他说,他唱的什么都不是,根本背离了歌唱的规范,我就想,他也许是在创造一种新的规范呢。

  与其将《自然·环境》视为一场行为艺术,它更像是一项人人参与旷日持久的社会性环环保活动。它创造性地把现代行为艺术扩展为“艺术+行为+观念+环保”,以艺术的环保理念吸纳、组织、引领社会环保行为,让社会活动承载、深化、传播艺术的环保理念。是实现观念形态上的个人艺术创作与物化形态上的社会环保行为的完美结合。

  艺术没有标准步,艺术家只管创作才对,要说规范也是创造自己的规范,不然就是跟着别人的规范走。那是我极不想干的事,我重复不了自己更不能跟着别人玩儿。这样,才没准儿你就弄出新东西来了。

  当今的行为艺术常常遭人诟病,因为它跟当下人们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有别,先锋的东西就意味着探索和不确定性,大众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矛盾拉扯的过程。或者说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过程尤为惨烈——西方社会对于新鲜事物常常报以掌声,即便它并不完善和成熟;中国人则习惯欣赏过去的、已经接受的东西,当新鲜事物出现时,常常感到吃惊,鄙夷和不接受。公众认为艺术家要做人们熟悉的东西,至少是能广泛被观众接纳的艺术。可这样的东西可能一百年前就有人在做,成尘不变,我们今天再去重复还有什么意义?艺术家的使命在于创作,即便今天尚且不被认同,我们也要去做。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北大演讲时声称,在中国近代,500年都没有出过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了——近代500年里,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

  根据英国科学博物馆的学者Jack Challoner的统计,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间产生了1001项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其中中国有30项,占3%。这30项全部出现在1500年之前,占1500年前全球163项重大发明的18.4%,其中最后一项是1498年发明的牙刷,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项重大发明。在1500年之后500多年,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

  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识创造的指数缩放法则,中国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美国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国的42.3倍,瑞士的591倍。但实际情况是,近代500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

  中国现在是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如果你写一部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史,榜上有名有姓的发明家数以千计,里边有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比利时人,瑞典人、瑞士人、日本人,但不会有中国人!

  ▌也有人说我这个艺术计划的参与面太广大,和当代艺术的孤独感相背离。艺术干吗就应该孤独,也许,从此就走出孤高了。所谓高处不胜寒,艺术和大众一起动起来,热起来,我看那最好。

  杨佴旻:在《自然·环境》无国界艺术计划实施的初期,我实在是为作品完成后的贴附头痛了很久,因为每一个车辆的制作都是独立完成的,每一个车膜都不一样,是这个大的艺术计划里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每一辆车是这个艺术计划的一部分,又是独立存在的完整作品。我还在想,要不要给每一辆制作完成后的作品签名,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那么大面积的贴附怎么贴的平整呢,况且,每一辆车的贴膜完成后都是寄往世界各地的车辆志愿者的,他们完全没有贴附车膜的经验,贴不平整那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困惑着我,我走路想,开车想,坐车想,在沙发上想,躺床上还想。有一天我觉得想通了,它就不应该是平整的,我突然觉得贴不平才对,才符合作品熔化的最初计划,熔化的肌理再加上贴不平的皱皱巴巴,里外就贯通了。后来我干脆就随便贴,不到位的部分就随便撕下一块或剪一块贴上去,直到满意为止。

  这样艺术计划的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自然·环境》艺术计划2015年率先在北京启动,最早以试点的形式在洛杉矶、巴黎、东京、巴塞罗那、开普敦、柏林等城市开始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我们希望未来这个艺术计划有可能会去到中国各级城市和世界各地,无论地域国界,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偏远与否,只要您愿意加入我们,为环保公益而战。所以,这也许将是历时最长远(可以无限期)、参与人数最多(可以是不分国界的各色人等)、覆盖面最广(可以覆盖全球)的一个艺术计划,只要自然环境还存在人为破坏,只要人类的贪欲还在自我焚烧,《自然·环境》艺术计划就不会停止。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把车辆型号、颜色通过邮箱、信件或电话等发送到《自然·环境》艺术计划办公室。艺术家将根据车型设计制作出融化效果的及时贴邮寄给您。这种及时贴色彩绚烂,视觉感真实,易贴付,易撕下,绝不伤害车辆。这种及时贴能保持一年不变色。当您收到即时贴,完成您的车辆贴附后,请您把车辆照片发布在网上,并配上您的母语说明。

  此艺术计划需要大家的支持,望有意向的车主带上您的爱车加入我们,另需外文翻译,设计师,效果制作师,车辆顾问以及汽车制造商的支持。

  [进程]——2017 杨佴旻《自然·环境》世界艺术计划开启

  顾问:黄建华(世界海洋生物保护协会副主席,侨福集团董事会主席)

  学术主持: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

  策划:金庆、王玮

  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

  学术支持: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河北大学,欧亚文化组织(ACEA·巴黎)

  承办:民生地产

  协办:3S万卷楼·艺术收藏中心、保定画院、河北省美术研究所、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保定学院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

  赞助:保定源通路桥有限公司、聚成传媒

  内容:1。杨佴旻“自然·环境”世界艺术计划;

  2。色彩之谜——杨佴旻水墨画展

  时间:2017年10月7日

  地点:3S万卷楼·艺术收藏中心(保定市恒源西路888号)

  ◆艺术家杨佴旻

  杨佴旻,当代中国画的重要画家,艺术家、诗人。祖籍中国曲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校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文艺网艺术总监,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跨文化研究研究员。2014胡润艺术榜少壮派国宝艺术家,2016年中国诗歌榜十大艺术家诗人;杨佴旻的绘画作品以创造性成功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色彩水墨画著称,同时涉足诗歌、装置、行为艺术创作。其肇始于2001年“第二届名古屋艺术潮”的行为艺术《脸》,在众多国家持续实施,并被收入专题“全球最疯狂的行为艺术”;2007年创办北京文艺网,其“北京文艺网国际诗歌奖”已成为当今华语诗歌创作的重要奖项;2015年他以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为主题的“杨佴旻‘自然·环境’世界艺术计划”得到全球范围内各阶层人群的广泛响应与支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杨佴旻在世界多地举办个展,著有学术专著,画册,诗集等。

  杨佴旻《自然·环境》艺术计划:志愿者参与方式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15号霄云中心B座710室

  Emai:yemart@139.com,878766659@qq.com

  TEL:010-69387882

  QQ: 878766659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