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当代艺术家,他相当迷恋“艺术的民主化”以及欣赏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名言。他认为,以食物作为沟通的媒介,是通往艺术民主化的一条可能的路径。
新浪收藏: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
何为:很久了,本科在清华美院学的景观设计,读研期间也是做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出国学的是空间设计,毕业以后,大概是2014年,真正开始着手食物艺术这个方向。
新浪收藏:从空间艺术到食物艺术,算是跨界吗?
何为:算,而且我认为现在跨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像一个人不会只拥有一重身份,可能你是一位母亲,但你同时也是一个孩子,过去,人的身份要单一一些,现在,艺术、商业、设计、科技等等的元素都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的状态,其实每个人都是身兼几个领域,可能大家会觉得我是学的是设计,就适合去设计一个景观、一个座椅等具体的物件,但如果把设计这个词理解为一个动词的话,可能我设计的是一个行为,比如我怎么吃,就是一个艺术事件,一种艺术创作。
新浪收藏:创作食物艺术是否需要很多脑洞?
何为:确实是,在纽约的经历使我看到了很多新鲜前沿的东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可能过去景观设计的教育背景也帮助我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开脑洞不是一拍脑门子就能想出来的,首先是你要对这个领域有潜在的了解。
新浪收藏:食物艺术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你的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何为:我实际上还是在做营造空间的事,只不过是用食物来营造一个供人与人交流的环境,
人都需要社交,尤其是在中国,我们经常的社交情况就是吃饭,不管是朋友见面还是商业伙伴谈项目,我们在吃饭的过程中聊天。在国外其实也一样,只不过可能是喝咖啡亦或是一场开幕酒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通过喝咖啡或喝酒形成社交环境,我们把食物作为一个沟通环境,所以我把食物作为我创作的媒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把食物作为艺术材料,人在吃食物,就是在消解艺术品的过程,每个人吃的方式都不一样,艺术在我看来是反应每一个人的状态,原来大家觉得设计是服务于大家的,而艺术则是艺术家本人情感的宣泄,换到现在的时代,如博伊斯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而食物是很好的表现状态,无论你怎么吃,每种行为都是反映了你是谁,这也是我的作品想要表达的——通过吃食物来最终了解你是谁。
新浪收藏:当代艺术在美国的发展要比中国更为前进一步,食物艺术作为其中一种,是否也是一样的情况?
何为:中国有很好的当代艺术家,发达国家可能更多,我觉得原因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环境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因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是整个艺术领域中很小的一类,而国外是一路延续过来的,他们的整个环境都是在做当代艺术,所以它成为一整个产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不同的。
国内像蔡国强、徐冰等都是很优秀的艺术家,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他们跟国外是持平的。食物艺术可以说是一个跨界的前卫的方向,在中国可能只有我跟我太太在做,可能也没有这样的项目发生,我现在主要的项目还是在美国,这件事现在在欧洲和美国比较多,国内并没有,我希望能够有机会把这些有意思的项目带回到中国来。
新浪收藏:项目商业化的情况如何?
何为:很多人认为艺术本身是一件纯粹的事,但其实这件事从来没有纯粹过,或许有的艺术是要表达宗教,但这也是为教义或为政治服务,这也不纯粹。梵高确实不商业,他只是在追求他内心中的精神向往,这样大家就觉得他特别纯粹,并不能这么理解,艺术一定是跟某一种想要表达的东西绑定在一起的。
选择跟商业结合是所有艺术家在做的事,包括大牌艺术家像安迪沃霍尔等。他们都在讨论商业时代下,艺术品要怎样去做复制,这可能带有批判性,但依然迎合这个社会,否则他们的作品没法拍卖,也不可能挣钱,艺术行业也无法生存下来,所以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年轻艺术家说是完全纯粹的,我个人觉得也会别扭,就无法创造真正的东西,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平衡,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艺术作品和商业融合有一个平衡点,是设计,如何能最大的获得平衡,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自己的内心里能够安定,能够对自身所关注的事情做出一些探讨,而跟我的艺术作品产生关联的人会觉得挺好玩、好看,这就是比较好的状态,艺术和商业能够达到一个安稳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