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

2016年10月30日19:51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孙振华

  采访时间:2015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北京东煌酒店

  【孙振华】深圳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雕塑理论研究、雕塑艺术展览策划、公共艺术推进等。在雕塑研究上有丰硕的成果,撰有专著多本,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策划了多个与雕塑、公共艺术相关的展览和学术论坛,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城雕的建设和公共艺术的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孙振华先生从公共艺术的概念演变与发展,公共艺术的范畴与边界,国外公共艺术现状与比较等方面探讨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推动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下面是访谈的一些精彩片段:

  袁荷:我们知道您是最早倡导和研究公共艺术的专家之一,就概念的演变和发展来看,为什么早在西方流行的“公共艺术”一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在中国大陆出现?

  孙振华: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我跟其他学者有点分歧。我们把公共艺术看成是一个从古到今一直有的概念,还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当代的概念?我个人倾向于把公共艺术看成是一个当代的概念,我觉得公共艺术并不仅仅是一种形态。如果只拿形态去推述,那过去的雕塑、建筑或者在公共空间里的一些艺术品都是公共艺术,像这样推的话,那公共艺术的历史无限长。可以推到金字塔,推到中国古代的庙宇,甚至可以推到像秦汉时期有文字记载的那些大型雕塑。我觉得像这样推的话,我们谈公共艺术,意义就不大了。

  其实公共艺术于60年代初在西方出现,比如在美国出现,包括90年代它在中国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有它的文化契机,并不是凭空而降的。60年代的西方,实际上是一种所谓的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伴随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要把艺术还给人民等等,其实是文化的转型导致的。像雕塑、壁画这样的艺术形态一直都存在,为什么要用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呢?我觉得是因为它背后的契机,即它所具有的公共性,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80年代我们引进西方文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引进公共艺术的概念,而是到了90年代才引进?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文化也在发生转变,90年代的中国跟60年代的西方,有某些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大概是1995年或1996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像80年代那样,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这些东西占上风,影响了全民经商、消费主义、娱乐文化的兴起。但9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出现经济、文化、社会转型的强劲势头。所以,公共艺术在中国出现,有它自己的现实性,有它自己的需求。比如说像大众文化兴起,虽然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恶俗的东西,有一些低格调的东西。但它的另一面就是普通民众有了对文化的诉求,老百姓开始声张自己的文化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承认公共艺术的概念,它是应运而生的。

  实际上,我认为公共艺术是一个当代的概念,它是伴随着一个社会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民主化的要求而产生的,它体现了一种分享、参与的价值观。它跟市民社会的建设,或者说公民社会的建设密切相关,跟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强调公共艺术,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艺术里面来,不再像过去,尤其是80年代精英主义时期,艺术家给公众什么,公众就被动接受什么。90年代以后,老百姓开始对公共事务、对公共空间的艺术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而这种现象需要找到一个理论支撑,需要找到一种很好的表述方法,公共艺术因此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还存在一个问题,我们从西方引入了公共艺术这个概念,但它与中国目前的国情并不完全吻合。怎样把它中国化,怎么和中国现实的社会结构,包括权利关系、社会阶层的分布等联系起来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说我们引进了一个公共艺术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像西方一样,就有了公共艺术,并且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把公共艺术做好。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产生了公共艺术这样一个概念,的确是很成功,做得也很好。但把这其引入中国后,是不是必然就会做好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袁荷:您曾在写作中认为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之间不是同属关系,那它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什么样的作品才算作是公共艺术?

  孙振华: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应该是两个概念。公共艺术更侧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与公众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所以我在《公共艺术和社会学》《公共艺术和政治学》等这样的文章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严格说起来,雕塑还是一个艺术形态。雕塑在我们过去的艺术学学科里面,是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的。比如说它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三维空间的,能够用具象的或者抽象的东西来表达一定时代的内容,表达具体的人物事件,然后具有一定的纪念性等等。而公共艺术并不是只有雕塑这种形态,它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像雕塑这样的立体形态,也可以有像建筑那样的构筑方式,也可以是装置的方式,还有平面的像壁画的方式,甚至它还可以是个活动的概念或活动本身。公共艺术并没有说一定是一个公共造型艺术。

  所以公共艺术所包含的形态很大,因为它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艺术形态,来实现它在一个城市公共空间里的诉求,而城市雕塑就是一个雕塑。公共艺术跟城市雕塑相比,它的生产背景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城市雕塑的生产模式是比较点对点的,也就是委托人和艺术家之间的一种博弈。而公共艺术的主体不一定只是艺术家,艺术家在公共艺术里只是扮演了一部分角色。公共艺术同样也有一个委托方,但是这个委托方不只是艺术家个人,它还涉及到艺术的消费者。公共艺术不仅是为他们创造的,他们同时也是艺术生产的参与者,他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提出他们的诉求,表达他们的意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艺术的一种制度。

  所以公共艺术和非公共艺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在生产方式上。即是引用过去的、封闭式的,委托人和艺术家之间的那种直线的、单向的约定?还是变成一个多元的,多方向的,多方参与的合作性约定?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合作性约定之外,还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女性主义、心理暗示等。

  袁荷:您走访过很多国家,您认为中国的公共艺术与国外的公共艺术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振华: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有美国的费城、芝加哥,有澳大利亚,欧洲有些城市也做得蛮好的。中国与国外相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差距。第一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机构,叫公共艺术委员会或城市建设委员会等。这个机构一定不是纯官方的,也不是纯民间的,它是由各方代表组成的。第二是需要有一种规划,这种规划或许不是很具体,但会结合城市发展而制定。第三是有民众的反映,这点很重要。像一些民间组织有时候也会提出一些诉求。第四是要有专家委员会,它就可以根据民众的诉求,决定在什么地方,动用多少资金来做这件事。至于说怎么把作品征集下来,会有很多方式。比如说招标,也有自由投稿,包括业余者的参与,总之它并不死板。第五是确定方案,进行公示。一个方案基本上成形以后,不光是提交委员会讨论,还要向市民公示一段时间,方案可能需要就公示以后民众的看法和意见精心修改。比如蔡国强在美国的一个方案已经获得了公共艺术委员会的通过,在公示时有黑人提出方案的两个圆环很像手铐,会让他们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公共艺术委员会很认真地听取了这些黑人的意见,并要求艺术家做出修改,最后蔡国强将其修改为略带方形的形体。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民主的过程,而我们所要学习的正是公共艺术所带来的这种新观念、新方法,让我们养成一种民主的习惯,养成真正尊重公众,让艺术回到人民中间去,还给人民的意识。

  武定宇:公共艺术进入中国大陆以后,还明显地感觉水土不服。比如说在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一百多所所院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请您就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谈一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走?

  孙振华:公共艺术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些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是没有足够的公共艺术案例来和这个概念相匹配。我们总是使用过去的那一套老观念、老方法用来做东西,如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或景观艺术之类的,然后冠以一个公共艺术的名字,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而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现在一夜之间有了很多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但是究竟该如何教学?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就现状而言,有的是因人设系或因人设院。比如我们现有的老师中,有些是搞雕塑的,有些是搞建筑的,或者搞设计的,把他们弄在一起,然后就成立一个公共艺术系。而所教授的课程和这些老师之前教授的课程几乎一样,最后贴一个公共艺术的标签。

  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没法形成一个标准。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什么,我个人也一直是有疑问的。我一直认为公共艺术更多是一种观念、一套方法。我个人觉得,每一个学艺术的学生,都应该上公共艺术课。如学舞蹈的,拍电影的,做摄影的,都可以学公共艺术课。在这个课上需要学习的是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公共艺术是什么?艺术跟政治的关系,跟公众的关系?艺术的社会性是什么,它的使命与价值何在?

  公共艺术有一套方法,是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包括调查问卷、社区采访,收集老百姓的意见等。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还停留在解决一个技能的问题,即解决你的手艺问题,学校教做雕塑、园林或水景,最后他还是一个搞雕塑的人、搞园林的人或搞水景的人,最终他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公共艺术,这让人觉得很遗憾。公共艺术是多种形态的,十八般武艺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你教他哪一般武艺都是不全的,只有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理念,了解操作方法,才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好的公共艺术家,然后他再找一个适合的形式和载体来进行表达。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孙振华公共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