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公共艺术要体现“人民的意志”

2016年10月30日19:55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

  采访时间:2015年10月5日    

  采访地点:中国雕塑院

  【吴为山】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国际影响的雕塑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FRBS),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韩国仁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等。

访谈现场访谈现场

  武定宇:您于2005年受江苏省省委委托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进行雕塑创作,请谈谈您在创作“南京大屠杀组雕”时是如何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与雕塑家的创作结合起来的?

  吴为山:2005年,我受到江苏省省委邀请,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来做主题雕塑。能把这个雕塑做好,特别是与现代的建筑环境、社区环境,与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和世界的整体文化环境要融汇在一起,成为“不忘历史,呼唤和平”这一主题性公共艺术,是有很大挑战的。

  这个作品要解决几个矛盾。第一,就是表现侵略者的屠杀,与我们今天祈求和平、珍爱和平的精神之间有没有矛盾。第二,今天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立在过去屠杀的现场,在扩建工程的时候挖到了新的白骨,这无疑是勾起人们历史回忆的地方。但是今天的城市建设与周围的环境已经非同往日,所以要考虑做血雨腥风的屠杀场景是否会与现在这个环境相协调。第三,抽象的雕塑可能在形式上与建筑协调,但是抽象的作品难以唤起观者的情感,所以如果要做写实的,那么它与抽象的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第四,是我们如何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把“不忘历史、珍爱和平”这一价值观展现出来,而不是记住仇恨的这样一个价值观。

  所以面对这几种矛盾,应该表现什么呢? 在这个情况之下,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标志性的雕塑,这个标志性的雕塑就是《家破人亡》,就是以母亲象征着祖国,她抱着逝去的孩子,并让雕塑与文字相结合。在水边上,我建了一组逃难者的雕塑,每一组都有特定的史料,他们是千千万万个受难同胞的缩影。这一组雕塑每每与人们相遇时,就如同那些死去的灵魂,他们自己出来讲话,与今天参观的人们对话。在大门口我做了一个十几米高的劈开的“山”,上面一只手指向苍天,叫《冤魂的呐喊》。参观者经过纪念馆的门,就要经过这个劈开的河山,这是个屠宰之门、冤魂之门,也是反思之门、呐喊之门。

  王小丽:对于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公共艺术创作,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南京大屠杀组雕”的创作经过了提案、审议、修改、制作及设立等实施过程,期间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吴为山:这个作品,他们邀请我的时候,建筑已经在开始建了。它并不是建筑家与雕塑家在创作的时候共同来研究,而是一个命题作文,所以这对于雕塑家来说发挥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家破人亡》这一组雕塑,我设计是12米高,我认为对于这个18米高的建筑来说,只有12米高的雕塑才能与之相匹配。但是有关方面,包括建筑、设计团队认为这个雕塑只能做5米,当时我没有同意。后来,经过一些建筑家的论证,认为雕塑可以做到11米,我就同意了,因为与我原定的只相差1米。后来我在做底座的时候又加了50公分,接近了我原来的设计。为这个尺度耽搁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是我碰到的最大的难处。

  还有这组《逃难》,最初我设计的是在路上,但是路上是消防通道,不利于消防。其实提意见的人是希望这一组雕塑不做,那么我就灵机一动,把雕塑放在水池里。这样它正好和观众之间有一个距离感,可以让人们与这些灵魂有一个对话的距离,并且你的手不会直接碰到它,同时也有一种审美感。这是第二个困难。

  武定宇:您觉得这一主题雕塑的设立,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您对它有着怎样的思考?

  吴为山:我觉得第一,这里存在着一个整体的设计问题,这个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构建,也是一个合理的构造。所以,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我想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应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对于战争、历史,我们在做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要把它无限夸大,也不能把它轻描淡写。《家破人亡》体现了静态的因素,有一种符号性,而《逃难》有一个动态性,可以让人们与它们交流。另外,还要反映出对这些事情的反思,它不是一般的再现,它的反思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冤魂的呐喊》,手指指向苍穹,指向未来,表现深刻地发自内心的一种最强的呐喊。

  王小丽:您不仅是艺术实践者,还是全国美术事业的推动者,从多重身份的立足点上,您如何看待中国公共艺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您对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吴为山:在2008年住建部任命我担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面对城市雕塑的“大跃进”和不同价值观、艺术观并存,我就提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是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的方向。不久在长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雕塑大会上,又加上了“国际视野”。   鉴于中国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的公共艺术要秉承“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该着重三个方面的关注:第一,公共艺术是和“公共”发生关系的艺术形式,所以从视觉、构成、造型、创作过程等方面来讲都要关注“公共”的因素。第二,也是核心问题,公共艺术要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每一个艺术家应当对自己所创作空间的历史、自然、人文,还有当下的风土人情要了解。第三,公共艺术要注重组织和策划,我们应该了解不同艺术家的优长,合理地借助他们不同的风格,来发展多元化的、多向性的、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我认为要做到“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有了这几点以后,作品就会有魅力。

  武定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一直关注城市雕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城市雕塑应该立法”的提案。您的出发点是什么,您认为国内对于公共雕塑立法有何价值与意义?

  吴为山: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其中有一个就是法制化,法治社会,以法治国。建筑有建筑法,规划有规划法,雕塑却没有法,如果哪个地方可以做一个雕塑,不去审批就这样做了;艺术家干行活,在甲方的指指点点之下去设计。这样的话,会导致艺术创作乱象丛生,作品制作粗制滥造,所以要立法。这个立法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一个城市雕塑作品方案的提出、立项、确认以及作品出来之后的保护。这样的话城市雕塑就有章可寻、有法可依。这个法一方面是行政的法,另一方面是艺术的法,要符合艺术的规律。

  王小丽:您作为多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主席,对雕塑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您能和我们谈谈长春国际雕塑大会和长春国际雕塑公园吗?

  吴为山:长春国际雕塑公园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它开设的广泛性、普及性、群众性。在第三届的时候,开始转向竞争性、经营性、学术性、世界性。到第四届的时候,巩固第三届的成果,在“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这样大的文化取向引领之下,团结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让这个地方成为汇聚世界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城市建设风貌的一个场所。这是我在做第三、四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主席期间,所做的一些转型性的工作。

  武定宇:您作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能否谈谈对国内城市雕塑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建议?

  吴为山:首先应该在党校,在行政干部学院开设城市雕塑建设这样的课,因为干部往往是决定因素,所以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艺术科学的个性化管理这方面有所了解的话,会起很大作用。第二就是要培养人才,在全国城市雕塑领域设立青年艺术家奖,各大院校关注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第三要设立一些标杆,通过媒体的力量把优秀的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进行一些宣传。第四就是要加强德艺双馨的雕塑家、艺术家的队伍建设。第五是加强国际交流。我想这五点做到,中国城市雕塑就会可持续发展。当然,前提是我刚才讲的要立法。

  武定宇:2015年文化部首次筹办中国公共艺术专题展,您觉得筹办这样的一个展览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吴为山:现在到了一个总结过去、塑造今天、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上,所以举办中国公共艺术专题展我觉得十分必要,也十分及时,同时它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在文化建设转型期的一个标志性活动。我祝愿展览取得应有的效果和成绩。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吴为山公共艺术人民的意志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