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天分成就的农民雕塑家

2017年04月25日 10: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王云生(左)介绍他的作品王云生(左)介绍他的作品

  一位生活在山旮旯、土生土长的农民,不懈追求自己的“艺术梦”,并用37年的时间磨炼技艺,终于成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雕塑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等六大国奖,多次被国家收藏、远销国内外。他叫王云生,五台县农民雕塑家。

  4月21日,五台县阳白乡大山深处的“五台县锦泰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设计室里,王云生正在埋首创作。他脸庞清瘦,棱角分明,一双有力的大手布满了老茧。看看桌上放着的人物创作肖像图,王云生高兴地说:“与欧美亚国际控股投资集团董事局张儒主席、联手合作的中国关公园区建设,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这段时间正在构思创作拟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桃园三结义。”

  1964年出生在五台县阳白乡王家庄村的王云生,打从记事起就守在母亲的跟前看“稀罕事”:一只喜鹊落在树上,只要母亲凝神看一会儿,回家拿起剪刀就能在红纸上剪出一幅“喜鹊登枝”的窗花来。院里的“刺梅花”开了,母亲深吸一口芬芳的浓香,拿出刺绣架,飞针走线一两天,一面“刺梅怒放”图就绣在了绸缎上。而最令他惊奇的是母亲捏面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母亲就成了村里人家的“座上客”。只见母亲盘腿坐在人家的土坑上,切一块面团在面板上反复地揉,直到面团细腻柔软后就在手心里捏,一会儿的功夫一只“绵羊”就卧在了铺好的白布上。又一会儿的功夫,一个“胖娃娃”睡在了那里。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好像唤一声就会站起来。他说,他的童年就是在好奇中度过的。

  8岁那年,王云生上学了。小学有美术课,却没有美术教材,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孩子背书包”,同学们就开始临摹。王云生画的孩子总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这让他很受鼓舞。1980年,16岁的他中学毕业后,因生活困难失学回家务农了。闲来没事,他经常在家里用面团或澄泥制作一些人物雕塑。遇到难题,就直奔五台山,对着寺庙里的泥雕木塑一呆就是一整天,晩上住在寺庙里,拜访佛教高僧,请教能工巧匠,加上自己的感悟,经过几年的奔波努力,王云生在佛像造型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0年,也就是他26岁的时候,在北京工作的姨夫为他联系了一位北京很有名气的微型面塑艺术家张晓燕老师。他第一次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关公”,专程来到北京面试。张老师仔细看了后很惊异,对王云生说:“中央美院的学生能做出这样高水平的作品也不多。”张晓燕老师决定把面塑的制作技巧教授给他。之后,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翻阅了历史名著《水浒传》,大胆构思人物的举止形态,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精心创作雕刻了一组面塑“水浒108将”。经五台县总工会推荐,1994年9月,在山西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了金奖。同年10月,山西省群众艺术馆也选定这件作品,参加了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并获金奖。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们对这件作品赞不绝口,很多中央美院的学生都和他合影留念。展会之后,这件作品被一位新加坡客商以1.3万元的高价收藏。

  2012年,他创作的彩塑作品《古镇茶乐园》参加第八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被组委会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文化艺术精品向世界各国宣传推介,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大奖赛”铜奖。2013年,他的作品“巨变”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奖”,王云生被山西省经信委命名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被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命名为“山西省雕塑艺术大师”。并在获得“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基础上,又刚刚通过了省级初评。如今的王云生,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创立了“王云生雕塑工作室”,在徐向前元帅的故乡东冶镇批地12亩兴建“王云生雕塑基地”。

  来源:三晋都市报

  责任编辑:brandy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雕塑家农民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