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公共艺术立足综合才更具价值

2017年06月20日 15:5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何洁:公共艺术立足综合才更具价值

 

采访时间:2015年8月27日    

采访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何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何洁教授从事艺术与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30多年,拥有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著有《广告与视觉传达》《平面广告设计》《图形设计》《汉字字体设计》等,并多次获得科研和创作类大奖。

何洁何洁

武定宇:您作为策划及主持参与了2012年首届城市公共艺术论坛,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该论坛的缘起、主题和影响?

何洁:2012年底“首届城市公共艺术论坛”的举办,是国内首次以“城市公共艺术”为议题的学术活动,当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一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加速,国际公共艺术相关的概念逐渐引起国内的关注;二是我国相关高校、单位相继设置公共艺术专业和机构,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成果。三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建设,构建多元的城市生态和市民精神家园的诉求。

综合以上原因,当时策划组织了这次论坛,由中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主办,山东工艺美院和济南西城投资开发集团承办,吸引了包括国家画院,以及山工艺、上大、清华、北大、央美、国美等院校学者、艺术家的参与。并在论坛上发布了“繁荣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宣言”。论坛旨在国家建设、人才培养需要的背景下,对大家关心的本领域的一些问题加以梳理和厘清,特别是公共艺术专业所涵盖的内容、知识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以及城市建设中政策、艺术家的角色及公共艺术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建构等方面。

 

陈增华:请您阐释一下这次论坛的意义和作用?

何洁:在本次论坛上,演讲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例如从多年研究公共艺术的积累上,对公共艺术整体价值意义的思考;从介绍国外作品的角度,展示了国外公共艺术的现状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根据一些国家的公共艺术政策,探索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可能与保障等。总体上讲本次论坛是一次对当下国内外公共艺术的系统思考和现实反应。同时,还举办了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展,展出了国内外最新的且具影响力的作品100余件。这不仅突出了论坛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国际视野下公共艺术的状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为我国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起到了助推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一致认为,健康并处在良性发展之中的城市是一个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机体,是城市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和谐、有序、宜居的城市生态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共艺术以自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坛呼吁广大艺术工作者和相关领域同仁联合起来,坚持国际视野、国家价值、国民需求的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艺术创造力,通过我们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为公众、为城市的生态文明与和谐进步,为推动我国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贡献!

何洁教授接受采访中何洁教授接受采访中

武定宇:现在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不尽相同,您认为会形成统一的公共艺术概念吗? 您认为公共艺术的定义是什么?

何洁:使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思考城市未来的一个关键命题。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繁荣并重,无论怎样解读其内核与形态,都必将成为今天城市建设必须要审慎考虑和面对的现实命题。

探讨城市建设中,城市地貌、族群、文脉、生态等与人类诗意栖居的关系,公共艺术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将公共艺术置于时代背景的大趋势下,在物欲肆虐和左右我们行为方式的悖谬中,冷静探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深入探讨城市的基因与传承、母语与符号在当下的智慧表达和创新,应是公共艺术其旨归所在。

基于市民与城市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其公共性属性和开放性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典型特征。公共艺术超越了视觉艺术的图像解读方式,对它的的认识和把握,需要跳出以往我们对一般艺术问题的阐释模式和研究范式,因其应用性和表象的复杂性,更应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以及精神观念对人的价值意义,为置于人流动空间中的物(介质)赋予了精神力量和审美取向。基于以上概念,较给其定义更重要的是,重新认知公共艺术当下属性和社会身份,界定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辨别公共艺术的优劣,就应该具备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人作为公共存在的属性将会日益彰显,充满善意的社会氛围、健康的大众舆论空间需要适当形式的公众话题进行连接,公共艺术正是以这样的角色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协调与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宽阔的视野、更包容的胸怀去对待这一亟待研究和发展的课题,充分发挥艺术在城市生活、公共领域的社会职能。

 

武定宇:您之前的研究主要在平面艺术和视觉艺术的领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公共艺术并将其与您的研究发生联系的?

何洁:艺术载体从平面到今天以数字技术支撑的多媒体呈现,反映了时代的驱动力。比如说作为我们传统媒介的平面设计,到今天已从对形与意的关系,延展至对媒体和传播的关注,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形、意、媒、传”已成为今天视觉传达的要义。这是时代发展的使然。在当今大众文化背景下,城市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日益凸显,更多呈不可确定的模糊状态。设计乃至艺术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已成为我们考量创作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单一的艺术形式,在今天的复杂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更大的内涵和作用,不仅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处于发展中的社会已经为其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与空间。艺术形式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当今视觉文化语境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面临着因时代发展带来的自身角色转换,探讨更为彰显自身价值与意义的途径。究其缘由,是其生命在场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新的社会形态,通过功能与价值的提升,体现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何洁教授与采访人员合影留念何洁教授与采访人员合影留念

陈增华:您认为公共艺术专业应属于美术学学科还是设计学学科?

何洁:公共艺术专业应归于美术或设计学科的讨论意义不大,我更希望公共艺术专业的建设应在一个更为开放、包容、交叉、互融的平台。它本身模糊种类边界、适应生存环境,强调其公共性和社会意义的特点,是由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以问题为导向,跨专业合作的机制建立,以及政策的鼓励与保障,能使不同专业背景的艺术家有效合作,从而凸显艺术在城市、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显然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武定宇:您认为文化部在这个时间点举办公共艺术展览的意义是什么?

何洁:我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意义与价值的重视,是时代视野下对社会文明进步、生态建设的推动,以及对国民素质与情操提升的关注。

把公共艺术展览作为一个文献的概念展出,不仅是对公共艺术的概念澄清和意义诠释,梳理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也是推动我国艺术繁荣与发展的务实举措。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传承优秀文化、构建艺术话语、发扬艺术精神及社会价值的时代命题。

公共艺术应在陶冶国民情操、构筑国家形象,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一颗豆子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