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2017年10月15日 13:5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隆重开幕

  2017年10月13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主办,中国美术馆支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造型学院雕塑系、离退休工作处承办,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的“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展厅隆重开幕。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致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提到,“田先生不仅是刻画少数民族和劳动人民的艺术家,他刻画了我们许多历史英雄人物,特别是知识分子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作品中,很好地灌注了朴素的情怀,更是赋予了他们精神的象征。”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先生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先生在致辞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田世信先生的展览上完全能够体现出来,这次展览充满了中国精神与文化知识。艺术创作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艺术要带有情感与温度、责任与担当。”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致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在致辞中说,“他是正义的,敢说真话,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股正气与大义。田先生的作品直击古代的朴素人文思想,他常常提到的作品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想这种坚实与勤恳带来的就是他朴实的民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先生致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先生致辞,“我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会把这种珍惜一直带到我以后的创作中,也希望大家给我提出一些建议,非常感谢大家前来观看我的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先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盛扬先生、杜键先生 、 邵大箴先生、詹建俊先生、王宏建先生、 孙家钵先生、张宝玮先生、翁乃强先生、曹春生先生、 孙景波先生、邱振中先生、 易英先生、隋建国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张路江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孙璐先生,田世信艺术展策展人唐斌先生、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著名收藏家王中军先生,田世信先生的好朋友刘青峰、金观涛夫妇,田世信先生的夫人李梦虞老师,女儿田园、田禾,及中央美院各院系师生,田世信先生的学生、好友和媒体界的朋友们出席了开幕式。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次展览对田世信60余年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研究和梳理,选取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出,从田世信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对传统雕塑创作的坚持和对当代雕塑艺术新态的思考和创新,以及对日常生活、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关注。

中央美院教授 /雕塑家 曹春生 接受采访中央美院教授 /雕塑家 曹春生 接受采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田世信接受采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田世信接受采访
著名雕塑家蔡志松接受采访著名雕塑家蔡志松接受采访

  展览将田世信的雕塑作品分“汉风唐韵”、“民间塑造”、 “王者之尊”、“当代视线”、“尊文崇士”五个版块展出。“汉风唐韵”展出汉唐仕女作品6件,塑造了鲜明的古代女性形象;“民间塑造”以田世信在贵州期间创作的作品为主,展现他早期创作的时代特色与艺术风貌;“王者之尊”塑造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六位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 “王者”的形象。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王者之尊”这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与故人对话”的主题,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引导;“当代视线”展出田世信近些年来的创作,展现他对现实生活与当代艺术的探索;“尊文崇士”系列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尊重,也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精神、人生态度的认同。展览同时呈现了田世信一系列相关的素描、速写、油画,及手稿文献资料。

  展览现场: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一同观看作品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一同观看作品

  开幕式上,田世信先生还将大型组雕作品《花桥》无偿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以此表达对国家收藏工作的支持。

  展览通过对田世信工作室的还原,让观众身临其境艺术家的工作环境和创作气氛,由此了解田世信的艺术全貌。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0月29日。

  部分展览作品

《70年代自画像》  油画棒 14x16.5cm  1971年《70年代自画像》 油画棒 14x16.5cm 1971年
《苗族老农》  素描   18x26cm   1986年《苗族老农》 素描 18x26cm 1986年
《铜仁锦江写生》纸面油画  39x46cm  1981年《铜仁锦江写生》纸面油画 39x46cm 1981年

  本次展览将雕塑作品分成五个版块展出,分别是“汉风唐韵”“民间塑造”“王者之尊”“当代视线”和“尊文崇士”,同时将呈现一系列相关的素描、速写、油画,以及田世信的手稿文献资料。

  汉风唐韵

  田世信一直钟爱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描,对通过简单的线条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质感、亮感、形象等感到赞叹。他塑造的仕女作品,是对于古代线描语言的立体化,无论是《汉女》的修长肃穆,还是《唐女》的丰腴富贵,用不同的造型语言塑造出环肥燕瘦的形象,高度概括地表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内在的精神气质。

《汉女》 木  高120-125cm 1999年《汉女》 木 高120-125cm 1999年
《唐女系列》之一  红卵石   24x16x13cm 1996年《唐女系列》之一 红卵石 24x16x13cm 1996年

  民间塑造

  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后,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在此教学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贵州的这段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劳动人民在困苦条件下劳作的劳苦艰辛,但却自足自在的精神风貌跃然立于其作品中。《苗女》《花桥》《侗女》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人物,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其作品鲜明的特色。

《苗女》木、大漆  40x90x93cm 1982年《苗女》木、大漆 40x90x93cm 1982年
《山路》系列之二(六人五羊)  铜  90x100x155cm 1997年《山路》系列之二(六人五羊) 铜 90x100x155cm 1997年

  王者之尊

  早在1993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宋代赵匡胤画像,田世信便开始留意其他传世历代帝王造像。他借用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诗词,以雕塑的形式将中国画的线描立体化,塑造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位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 “王者”的形象。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王者之尊这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与故人对话”的主题,希望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引导,引导观众回到过去的那种时代。这组作品是田世信艺术生涯中创作上的新开端,是由现代主义向观念主义或当代主义转换的里程碑作品。

2009 《唐太宗》脱胎漆雕211x178x183cm2009 《唐太宗》脱胎漆雕211x178x183cm

  当代视线

  田世信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陶、石、木、青铜还是大漆,都运用于他的作品中。对不同材质的探索与钻研,也激发和促进他边工作、边游戏的工作状态。田世信对于大漆的研究,始于在贵州时看到当地农民用大漆、牛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便对这种能呈现琥珀、半透明状态的材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有机会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在众多铜、木、铁等出土文物中,唯有大漆在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洗刷,仍能保持光亮的状态,由此田世信便开始致力于将这一中国传统材料的传承的工作中,也对推动大漆雕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母与子》之十二(线刻)   铜   46x22x79cm 2007年《母与子》之十二(线刻) 铜 46x22x79cm 2007年
《晨》大漆、铜 59x24x18cm 1995年《晨》大漆、铜 59x24x18cm 1995年

  崇文尊士

  源于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深深着迷,田世信从80年代便开始做历史名人雕像,从《老子像》《司马迁》《屈原》等古代文人,到《谭嗣同》《秋瑾》《鲁迅》等近现代革命家。田世信多次塑造《鲁迅像》,他抛开历史上对于鲁迅制式化、高高在上的形象框架,如在《鲁迅与青年》组雕中,鲁迅的形象平易近人,与青年们围坐而谈,让其有了更多的个性表达。而谭嗣同则是另一位田世信反复塑造的历史人物,田世信在大学时候便对谭嗣同愿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精神而感动,反复做了很多次。田世信用简约的东方性造型法则,选取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作品中,无不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尊重,也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精神、人生态度的认同。

《鲁迅坐像》之二 青铜  70x50x80cm  2007年《鲁迅坐像》之二 青铜 70x50x80cm 2007年
《谭嗣同像》之三   大漆   74x50x55cm 1995年《谭嗣同像》之三 大漆 74x50x55cm 1995年

  田世信曾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著名油画先生的经历,给他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展览同时展出绘画作品40余件,其中包括素描、速写及油画等作品。展览现场对田世信工作室的还原,让观众身临其境艺术家的工作环境和创作气氛,由此了解田世信的艺术全貌。本次展出之后,田世信先生将大型组雕作品《花桥》无偿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以此表达对国家收藏工作的支持。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0月29日。

  | 艺术家简介 |

  田世信(1941年3月8日),北京人。1941年3月出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教学,1978年调入贵州省艺术学校,1989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定居北京。

  田世信与雕塑的渊源可追溯至他的家学。田世信的曾祖父早年及在北京从事玉雕的行业,开过玉雕作坊(即玉器田)。从附中到大学,田世信在北京艺术学院学习了八年,深受当时已具有现代创作的观念的教授卫天霖的影响。田世信兼修绘画与雕塑,且对雕塑情有独钟。当时的西洋雕塑大师如布尔代勒、麦约、亨利摩尔等,他们质朴且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最为田世信所倾心,而画家蒙克的画作则最能引起他的共鸣。曾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著名油画先生的经历,为田世信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后,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在此教学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贵州的这段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随着个人艺术创作的沉淀,从田世信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对传统雕塑创作的坚持和对当代雕塑艺术新态的思考和创新,以及对日常生活、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关注。田世信从事雕塑创作的60余年,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雕塑艺术家,如向京、瞿广慈、陈文令、蔡志松等。

  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线描对田世信的创作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田世信一直试图用雕塑的形式将线描立体化,学习中国古人在造型上的思考与表现方式。同时,田世信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陶、石、木、青铜还是大漆,都运用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对于大漆的研究,田世信致力于这一中国传统材料的传承的工作中,对推动大漆雕塑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1982年初,田世信的第一件正式参加展览的作品《侗女》,入选法国首届邀请中国参加的《巴黎春季沙龙展》。1989年,转调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结束了25年的贵州生活。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田世信、刘万琪雕塑联展。1993年,木雕《山风》参加了海峡两岸雕塑展,作品并为山美术馆收藏。1994年,第一次个人展览《田世信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大漆雕塑《大躯干》《王阳明》和大型组雕《山音》等作品。2009年,《王者之尊——田世信雕塑展》 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这组作品标志着观念表达和材料试验上的重要转变。2010年,《王者之尊——田世信雕塑展》 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获《雕塑》 杂志金手指奖。2013年,应邀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2017年1月受邀参加太庙艺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回响?中华匠作》展览。2017年2月出版《东方艺术?大家》2017年2月个人专刊。2017年9月受邀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