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光:香港艺术公社-香港艺术家的状况创作&发展

2016年12月02日11:5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原标题:《香港艺术公社-香港艺术家的状况、创作、发展》  

  作者:宋伟光(《雕塑》杂志执行主编、美术评论家)

  香港的艺术公社是香港艺术家的乐园,这里是开启他们艺术人生的一座平台。对于相对缺乏文化滋养的香港,这里无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精神家园。笔者在一次访问香港著名雕塑家朱达成先生时,了解到了一点香港艺术公社的状况。知道了一些香港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学习、创作等方面的情况。

  一、艺术公社

  艺术公社是受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民间团体。1997年7月正式成立,本着非牟利和做慈善的宗旨,多年来为推动本土艺术家多元化发展,筹办了许多不同类别的展览和交流活动。公社最初在石塘嘴长发工业大厦设置工作室,几经迁徙,至2001年进驻土瓜湾“牛棚艺术村”。

  牛棚艺术村位于九龙码头角道,由一排排古旧的红砖小屋组成,是本地重要的艺术交流和创作场所;同时也是一处饶有特色的具有历史的文物建筑,其前身为香港政府牲畜检疫站。牛棚艺术村现由政府广业署管理,古物古迹办事处已将此处列为三级历史建筑。

  对香港人来说,“牛棚”艺术村是个很有感情的地方,在这里开始了一批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艺术家在这里可以激发出很多灵感,舒展他们的艺术生命。特别是自1999年重建以来,这里更加成为了本地职业及业余艺术家的基地和乐园。

  二、艺术公社的境遇

  公社有一处接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这是除了香港艺术馆之外最好的展览场所了,是他们用辛劳的汗水和极大的热情建立起的一个艺术平台。可就是这样一个孕育和成长着许多艺术家的地方,却被趋利者准备取而代之,变为“表演艺术中心”。朱达成说:“他们这种做法,遇到我们全体人员的反对,几经周折、抗争,目前暂时予以保留。可是我们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遭遇他们对此的‘争夺战’。尽管困难重重,但全体艺术家表示,只要有我们的存在,就会坚持,就要抗争,绝不能无视这种对于文化的冲击现象在发展。”在香港,艺术家往往成为只被利用而不被尊重的对象,成为那些急功近利者的牺牲品。如朱达成他们为为非典去世的医护人员所做的雕塑完成后,只见上面仅刻有设计师、建筑师的名字。却不见艺术家的名字。经过争辩之后,又拖至近二年时间,才予以刻上。对此朱达成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公益地为在非典献出生命的医护人员所塑的铜像,就这样被他人巧妙地当作了邀功请赏的资料。

  三、文化饥渴

  香港没有美术学院,喜欢艺术的人,特别是喜欢雕塑的人,非常多。只要有学习雕塑的地方,报名者便会蜂拥而至,甚至到了需要抽签抓阄方可获得报名资格的程度。这种现象是非常特殊的,看起来很好,其实正是缺乏艺术教育所带来的文化饥渴。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程度,生活发展到相当水平,才会产生的对于文化近乎疯狂的追求的现象。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在校读书生,他们是成年人,其中有建筑师、律师、政府官员、教员、普通职员等。女性多于男性,很勤奋。他们学着泥塑、铸、翻模、打石头、打木头、做玻璃纤维等,可谓“又脏又累”,可是却高兴得很。因为在这儿正是可以圆他们从小就萌生的艺术之梦。

  这是一个有经济实力,又向往艺术的群体。他们这样地渴望艺术,却信息闭塞,鲜知各地方的艺术活动。因此,除非是他们得不到这方面的信息,一旦得知,马上即到,大有点火即着之势。如参观清华美院王小蕙老师的展览是那样的积极。再如当得知广州美院在暑假期间办班的信息,报名顿时沸腾了,报名点大满为患。如果说要走出亚洲,那肯定会有人当即响应,他们的这种热情,在世界其他地方是难以见到的。

  在访问时,朱达成放映了一个短片。他谈到,今天放映的这些学生作品,都是第一次学习雕塑这门艺术的。在教学中,朱达成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从基础开始,能让他们很快上手,把握造型的基本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艺术潜质,尤其是对于憋了这么多年具有强烈的艺术渴望的人,一旦有外因条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地轰轰烈烈。朱先生并不担心他们的社会阅历,他们有思想、有见解,一旦掌握了做雕塑的技术之后,他们个个都将成为艺术家。

  四、公社发展方向及艺术活力

  艺术公社举行的活动分“主导计划”和“现场活动”。这种双线并举的思路,朝以下四大方向进发:发展传统水墨精神与当代艺术结合的艺术方向,并吸引华人艺术家参与。目标是成为“当代水墨艺术交流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和研究传统水墨的特征及精神价值,找到与现代艺术精神相契合的切点。从艺术角度探讨社会形态,提供高度自由的艺术平台。让艺术工作者以艺术媒介回应社会时事,发挥艺术对社会的关注,提高艺术与社会的对话与交流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艺术与社会联系到一起,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走出象牙之塔,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报社会。通过举办海外、本地、内地艺术家进驻及交流计划,建立有影响、有特色的国际地位,成为视觉艺术工作者相互交流的中心及担当中介的角色。这是一个平台,一个艺术交流、学习、提高和传递艺术信息的发射塔。这就要求我们由内及外地进行工作,进行有计划的方案实施。与教育单位合办艺术课程,并联合其他本地艺团、艺术家、推动本地视觉艺术发展,将香港首个艺术公社发展为香港艺术活动的重要基地。要改变香港的文化现状,教育是根本。

  香港有自身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语境。它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体现出了交融、结合的文化形态。这里是不同情感,不同行为,不同材料的作品并存,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意识并置的地方。怎样把握住它的脉搏,怎样摆脱格式与法则,又怎样在这缺少原创性的土壤中走出自己的路子,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这是摆在当下的课题。对此,香港艺术家要在努力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去把握自己的语素,这是摆在当下的任务。香港的艺术家是有这种眼光与胸怀的。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宋伟光香港艺术公社香港艺术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