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中国自古重匠造,并不以劳作为苦役。然而在当代社会,“创意与制作强分,设计与劳动异途”,手艺、匠人逐渐沦为不那么高级的名词。此种时代大势下,在2017年初,一场“关注技艺与匠造、关注中华文明之工艺传承”的艺术大展在北京太庙拉开帷幕,让人们的目光得以回望中华大地之文昌物盛,从百姓到艺术家之心灵手巧,以及让人们更加坚信祖辈流传下来的上千年的文化传统有足够的活力和智慧面对当下与未来。
作为联接古今、跨界综合的视觉艺术大展,“文明的回响”致力于以系列展览的方式,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继第一部“穿越敦煌”之后,第二部“中华匠作”再次亮相太庙。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太庙艺术馆承办,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协办,并得到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分为“格物致知”、“器宇不凡”、“技进乎道”和“匠心独运”四个版块,展现了83位艺术家约200件/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隋建国、吕品昌、王少军、乔晓光、吕胜中、邱志杰、王鹏、卢征远等。其中艺术家卢征远两件石雕作品“一切都还在”以及“包裹-号角”备受关注。
以飘动的旗帜包裹长征号角为造型的大理石雕刻。造型的抽象化和装置化的当代语法转化使他更具时代感,用大理石这样的坚固和具有纪念碑感的材质去凝固长征的历史精神。
用一块纯洁的白色大理石,通过雕刻一普普通通的不稳,显现一双长征草鞋的印记。用很日常的方式表达长征精神中“平凡中见伟大”的一面,这无数平凡而坚定的足迹走出了长征的精神。
此次展览立足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并置与交融。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工艺品种,涵盖金属工艺、石雕、玉雕、纺织、印染、造纸、陶瓷、木器、竹器、漆艺、剪纸、泥塑、皮影等多领域,既有堪称稀世之宝的古代器物,也有当代艺术家妙用传统工艺的最新成果。大批精美绝伦的古代工艺品和别具匠意的当代艺术新作齐聚一堂,充分展现了“中华匠作”的精神气象。
展览现场:
部分展出作品(古代部分)
部分展览作品(现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