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原来也画过军事题材油画

2017年08月06日 09:18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特别推出“红色印记——馆藏作品展”。40余件囊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艺术门类的架上作品从两千多件馆藏品中遴选而出,以“红色印记”为名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印记,其中最难得一见的是刘海粟在1955年创作的油画《军舰》,这也许是他唯一一幅军事题材的作品。

  刘海粟画作,从大好山河到军民生活

  作为馆藏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此次“红色印记”展出了近10幅刘海粟的作品,其中不仅有公众较为熟悉的表现“江山如此多娇”的山水作品、象征钢筋铁骨、热烈亢奋的“红梅图”,亦有一些主题性创作。

  刘海粟在20世纪50年代下生活、去农村、到工厂,在生产和生活实地画了大量速写和油画,切实地表现了当时生产第一线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最难得一见的是刘海粟在1955年创作的油画《军舰》,这也许是他唯一一幅军事题材的作品。

刘海粟,《军舰》,油画,1955年刘海粟,《军舰》,油画,1955年

  除此之外,刘海粟于1964年在上海大厦某个窗口写生了带着浓厚“印象派”痕迹的《外滩风景》,以表达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的红日下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张作品并不仅限于美术馆的收藏,而是一件上海文化记忆。

刘海粟,《外滩风景》,油画,1964年刘海粟,《外滩风景》,油画,1964年

  建造于1934年上海大厦,矗立于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口,目睹着80多年来城市的风云变幻,但50多年前的那个窗口边依旧悬挂着当年海老创作的黑白照片。而照片上未完成的、黑白影像的空缺,恰由刘海粟美术馆藏的这张色彩饱满的《外滩风景》填补,而原本静态的《外滩风景》也因为上海大厦的那个窗口、那张照片显得格外鲜活。刘海粟美术馆正在与上海大厦探讨,制作此幅作品的复制品作为城市记忆和文脉悬挂于上海大厦。

刘海粟,《江山如此多娇》,国画 ,1975年刘海粟,《江山如此多娇》,国画 ,1975年

  “红色印记”展中展出的刘海粟作品还包括刘海粟书法、多幅黄山、以及一套松梅册页,亦展示了刘海粟创作的全面性和对祖国的深切之爱。

刘海粟,《行书建党60周年献词》,书法 ,1981年刘海粟,《行书建党60周年献词》,书法 ,1981年

  以新入馆藏,传递“红色印记”

  历史不断向前,“红色印记”在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继馆藏的刘海粟作品之后,众多后来的艺术家,也用画笔记录下带有个人艺术语言的“红色印记”,从党的诞生、南昌起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他们以多样的绘画形式讴歌“红色印记”,从这些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刘海粟美术馆近年来的收藏一隅。

陈佩秋,《五言联》,书法,2008年陈佩秋,《五言联》,书法,2008年

  其中乐震文、刘小晴以一书一画的形式、以景喻事,描绘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历程,刘海粟美术馆选取了一大会址、革命胜利延安、西柏坡和天安门等五件作品进行展出。

  版画家陆放在1960年创作的一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黑白木刻的张力讲述南昌起义;潘思同的一系列水彩,刘海粟美术馆在2016年征得,此次展出的多为其创作于20世纪50-70年代,表现新中国热火朝天生产场景的作品。

  陆放,《湘赣边区建政权》,版画,1960年

  潘思同,《炼钢车间》,水彩 ,1959年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张嵩祖的《大桥畅想》一改对领袖固有形象的描绘,将小平同志在杨浦大桥前思考的状态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画面中的大桥如同小平同志飞扬的思绪,他或许在思考开放的蓝图,而微笑沉思的神情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形象表现得愈加亲切。

张嵩祖,《大桥畅想》,版画, 1994年张嵩祖,《大桥畅想》,版画, 1994年

  令人惊喜的是,正当暑假之时,家长们也会面对这些艺术作品,同孩子讲与之相关的历史,使“红色印记”通过艺术作品和亲子互动潜移默化中播撒到新一代孩子们的心间。

  据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介绍,目前刘海粟美术馆的收藏和展览也遵循着几条脉络,一是,刘海粟的作品;二是,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师生的作品;三是,海派绘画作品,包括生活在上海的海派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此次“红色印记”正是以主题展的方式探索馆藏作品,并面向公众展示。而在2017年底,刘海粟美术馆还将利用馆藏资源推出现代画家陈盛铎(1904—1987)的回顾展,作为上海美专的第一批学生和后来的美专教授,展览除绘画作品外,还将展出教学资料等文献,从研究当时的美术教育起步,反思当下的教育。

  (实习生管珮贤对此文亦有帮助)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