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灯者”余春明

2016年12月12日 17:4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排行榜

  人物简介:余春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漆画漆艺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会员,美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UCLA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库布蒂洛市荣誉市民。

  1990年开始在南昌、北京、上海、香港、台北、东京、华盛顿、旧金山、巴塞罗那举办个人画展二十余场。1983年开始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展十余场并多次获奖。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日本Sapporo公司、美国国家邮政博物馆、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日本长崎市美术馆。

  那一缕暗黄古朴的光,最终穿越千年,点亮了画家余春明的艺术世界。

  光,是余春明艺术作品的点晴之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记忆,是时间之痕。

  30多年前,余春明带“灯”前行。在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熟识那个创作“民居和光”的中国面孔。

  那个时候,他用光的语言,表现中国家园传统;几十年过去,他化繁从简,以光的艺术,让作品回归到生命的本身,回归到人的精神世界。

  因此,从作品风格来说,他是“带灯者”余春明。

  1。初心

  还是先谈谈余春明这个人吧。

  我所知道的余春明,吃过不少的苦,饿过肚子,也熬过了苦难。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时代给了他一些特殊的经历,这些经历又恰好与他的绘画之路形成了一种月来扶疏的默契。

  大概30多年前,余春明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他是全国文革后第一批美院毕业生。那时候,他年轻,精力充沛,夜以继日地搞创作,花了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创作了不少的作品,但当他回头再看自己作品的时候,却发现作品了呈现了太多别人的影子。

  他希望作品有自己的东西。他茫然、苦恼,带着那份心境邂逅了皖南山区。

  2。历史深处来声

  在皖南山区,他看见了那些古朴的百年老宅,斑驳、日晒雨淋自然风化的墙面肌理,黑瓦白墙的单纯和依山傍水房屋生动组合的场面……

  在余春明的眼中,这些都是一幅肌理丰富、色调单纯、块面组合严谨的优美画面。

  余春明说:“在那些优美画面中,蕴藏着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当我步行在小巷之中,走在横躺着的青石板上,我仿佛听到了眼前的石墙,木板在诉说着历史。”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过饥荒走出来的余春明似乎在民居中找到了内心的那种感觉,时隔多年,他依然觉得这种感觉正是他要找寻找的东西,并持续自今。

  3。民居的印象

  从那以后,他开始迷恋上了民居,试图通过油画来表达这种感觉。然而,传统的绘画技巧显得苍白而无法表达出古老民居的丰富与深沉,余春明试图探索出油画的更多可能性。

  他发现漆画中有打磨出来的具有中国篆刻金石味道的线条,还有油水分离的自然肌理。

  余春明说,将这种技法用在油彩和水画之中,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古老民居的气质与美感。而当初这个颇具前瞻性的创造,也恰恰是许多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余春明画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的脚步遍及了所有民居的乡村、市镇,并在此过程中,画了近三千幅民居速写,拍摄了几万张照片,同时在人民日报的海外版开辟了“地方居民”的专栏。

  4。远渡重洋

  那个时候的余春明更像一个学者和研究者,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对中国古民居的保护。同时,他深入传统居民文化,将生活的全部和民居捆绑在一起,写书、调研、参加各类研讨会,路途中历经无数艰辛,微薄的工资提供不了长期在路上的资金保障,从而负债累累,一度清平度日。

  曾经有一段时间,余春明还办起了公司承接建筑规划设计业务,因为对建筑的深刻理解也曾让公司做的风生水起。

  但对艺术有着近乎偏执般热爱的他依然觉得怅然若失,加上在商业圈中尔虞我诈的陷阱和圈套,余春明在没有任何留恋之下抽身而出,再次回归到了艺术追逐的路上。

  这一站,他选择了美国。

  5。岁月宁静

  余春明的地域变迁源于一场美国之行。

  在1996年,他收到了美国UCLA大学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走进了美国,在那边进行了短暂的讲学和举办画展后,有不少人建议他留在美国。

  这样的建议让处于迷茫时期的余春明内心惊起了波澜。一边是在国内前途未卜理想,另一边则是遭遇海外从头再来的新现实,余春明选择了后者开始冒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个清贫挣扎的生活状态中,余春明举家移民至美国,以特殊人才的身份,在半年之后便持有美国绿卡。

  在美国的一次朋友聚会中,有商人说要他创作一批二十世纪宗教领袖的画,卖给一位法师。当时正值天主教特雷莎修女去世,余春明试图通过对世界各个种族、文化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的角度来展现各宗教的领袖人物,于是,他们达成了口头协议接下了这批画。

  1997至2000年这段时间,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图书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材料的收集上,甚至有不少的加州朋友为他提供材料。

  当余春明的画进展到一半的时候,对方却通知他说不要了。余春明也只好蒙着头,把这些作品画完。

  整整三年的时间,余春明专注于全球100位宗教人物的创作,那个时候,身处异乡,由于经济紧张、生活拮据、内心十分煎熬。

  在一次收集材料回家的路上,连人带车一起从高速公路上翻下去;在洛杉矶期间,也曾因为忘记带钥匙,翻窗而进被警察当成小偷围住,当地警方封锁了几条街如临大敌,因为他所住的房子曾是美国一位政坛人物的住所。

  三年清贫的岁月里,他终于完成了100位宗教领袖的作品,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一位在任何困境中始终不离不弃的女子,给予了他支持和鼓励,那便是他一路相随到美国去的妻子。虽然这些作品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收入,但他收获到的是一份平静。

  6。家园乡愁

  余春明说:“ 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也是我的人生完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然后,我又回到了绘画创作上。”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春明的油画作品表现的苦闷而压抑,这是时代的印记。而在美国,他也经历过苦闷和深沉,但他开始创作大幅水彩,油画大多以肌理、线条分割空间为主要形式,表现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观念。

  余春明认为,中国是家文化的国家,画出中国居住文化的内涵,就是在表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余春明的水彩画多以细致的笔调,画出朦胧的整体感,产生一种隔岸的感觉。2004年,这批画参加了世界宗教大会展览,收获了无数的好评。

  7。光的由来

  那段时间里,余春明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的“光”融合到东方世界传统文化中,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他在近二百幅油画和水彩中,加入了立体的光。

  余春明看来,不同的艺术思维应该走向融合,因为艺术的容量是无边界的,属于全人类的,必须超越区域文化的局限。他试图在西方艺术“光”的语言和东方的线及空间的语言之间,找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余春明的这种融合方式受到了美国市场的强烈欢迎,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作品的独特性,他的作品流传到撒切尔夫人手中被她收藏,而后还写了一封书信给他,表现出对他的画作的喜爱。

  8。外销瓷归来

  在余春明的喜好和习性中,外销瓷的研究和收藏让他花费了不少的心血。

  在海外的那段时间里,他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明清外销瓷在全球有着独特的影响和地位。

  2010年,余春明携带数百余件曾为欧美众多名流收藏的外销瓷回乡,捐赠给南昌大学。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创造了国内首个向社会开放的外销瓷博物馆。

  如今,由余春明创作的一套讲述“陶瓷故事”的图书即将出版,在个系列里,我们或许能遇见余春明的另外“色彩”。(完)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