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广告

古代科举也组织学生模拟考试

2016年01月01日09:24   新浪收藏   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QQ截图20151230162041

  最近,笔者走访了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向我展示了古籍《敬敷书院课艺》,长18厘米、宽9.5厘米、厚1厘米,封面书名为楷书手写,书中其余部分为石印而成。扉页明确记载了印刷年代为清同治二年,这本课艺是当时敬敷书院的士子们在模拟考场内写成的一篇篇“制艺”文章。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学”,为安徽省的最高学府,始建于1652年。“课”是指测试、考核;“艺”即八股文,也称为“制义”。此书共收录文章36篇。它有的收全篇,有的就选取其中一些认为是非常好的片段。在每一篇学生时文的背后,教师还精心写下了评语。譬如在一篇文章之后,笔者看到一位教师写道:“神凝气聚、筋节通灵,是能吐弃一切。”

  课艺的题目采自四书五经,或者一个词、一句话,抑或一段文字。前者如“其愚”、“狂简”、“舒则财”、“听其言”,后者如“‘人之视己’至‘十目所视’”、“‘得见有恒者’至‘有恒矣’”、“‘不射宿’至‘而作之者’”、“‘卑宫室’至‘吾无间然矣’”、“‘故好而恶之者’至‘莫知其苗之硕’”、“‘席不正不坐’至‘斯出矣’”、“‘己所不欲’至‘在家无怨’”、“子贡曰我不欲(一章)”、“子曰伯夷叔齐(两章)”、“子与人歌而善(两章)”、“子贡问曰孔文子(四章)”、“吾有知乎哉(全章)”等。由于其题目采自儒家经典,所以应试者必须对那些经典非常熟悉,熟悉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才行。不但对正文要求熟记,而且对被奉为标准答案的朱熹注解也得熟记无误,这样才能做到对任何题目(尤其是小题)瞟上一眼就能知道它的出处、在哪个章节、上下文、注解及历史背景。这样写来,作文才会有一个基本依据,而偏离其限定的轨道是绝对不允许的。

  当然,光是背诵记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按照经书经解所说的具体意义加以引申发挥,达到“代圣贤立言”的高度。为此就得明确圣贤思想的精髓,找出题意与经旨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将找准的记忆和自己对题目、经旨的理解结合起来作最恰当的表述。这种表述是不允许天马行空的,它被限制在特定的格式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八股”。

  这本课艺是为应对科举考试的模拟产品,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通过它能了解当时敬敷书院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水平。(许志勇)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原标题:晚清优秀作文选)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作文优秀古籍题目敬敷书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欢迎发表评论

鍙戝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