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巨额赤字?大都会博物馆深陷财务困境

2017年03月24日 13: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大都会”)的掌门人托马斯-坎贝尔宣布自己将在2017年6月30日正式辞职。尽管坎贝尔从2009年就开始担任大都会馆长一职,但正如媒体引用大都会多名员工的评语所说,馆长先生的离开太突然了,快得让他人难以收拾其留下的“烂摊子”——2300万美元的财务赤字,这个数字可能还在增长。

  大都会临时CEO丹尼尔-维斯称:“托马斯-坎贝尔因其丰富的策展人经历而被聘入大都会,但我不认为他具备财政管理天赋。奇怪的是,董事会并未适当监督、制止的措施,导致博物馆仍在持续地超支。我曾担任过财务委员会代表数年,该委员会每年会面五六次,成员主要为商界资深人士,他们却没意识到明显危机的到来。”

谁能想到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却不得不面对高额的财政赤字谁能想到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却不得不面对高额的财政赤字

  的确,2009年之前,大都会像其他机构一样面临财务问题,每年的财政赤字为400万~800万美元,这还没算上需分期偿还的债务。虽然坎贝尔在任期内所作出的努力都在让大都会的形象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吸引人(如大都会在2016年举办了时尚大展“手工×机器”,吸引了超过75万名的参观者,让大都会成为在媒体上曝光数仅次于卢浮宫的博物馆。同年,博物馆参观总人次也达700万,创下新纪录)。但他让多个耗资巨大的计划同时开工的做法却让博物馆的资金周转问题急速扩大。

  维斯感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个拥有大笔捐赠、参观人次高、收入可观的机构,突然发现自己陷入经济困难境地,令人费解。”但看看坎贝尔的手笔——数字技术的开发、建造布劳耶分馆、不停地筹办现当代艺术展,这些项目同时进行,让大都会的收入看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如果说数字技术开发、举办现当代展览等项目尚不令人反感,那么2011年提出的、拟耗资6亿美元的“翻新计划”则广受诟病。

  大都会租下了惠特尼美术馆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的旧址,首次租期为8年,并为其更名为布劳耶分馆(以建筑师马塞尔-布劳耶命名)。据报道,该馆每年仅运营开支就有1700万美元,还要加上1500万美元的翻修费用。而人们质疑这个计划的原因甚至不在于花费过大,而是大都会在毗邻MoMA的曼哈顿区建立现当代艺术分馆的意义何在?人们根本不在乎大都会是否会变得更时尚、更现代,就连坎贝尔耗资300万美元打造的大都会形象宣传计划(包括推出新LOGO)也在网上遭遇嘲讽,董事会为何会纵容坎贝尔的超额消费?

  据报道,维斯曾谈道,MoMA与大都会,原本分工明确的两家艺术机构各自拥有着来自不同领域的投资人。而在过去8至10年中,更多当代艺术藏家加入了大都会董事会。面对这些财政问题,董事会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坎贝尔让大都会变得愈加富有现代气息的做法无疑深得董事会的欣赏,但也正是他们的反应迟缓和一味姑息,造成了如今的局面。从员工们的抱怨声中可以看出,大都会之所以陷入“人前风光、人后受罪”的尴尬境地,更深层次的原因更可能是官僚主义在作祟。

  2016年4月,大都会宣布裁员100名。策展部门、文保和修复部门还将会额外裁员5%,行政部门裁员20%。2016年秋季,大都会在纽约苏富比(微博)拍卖行出售了一批馆藏中国瓷器,如近日藤田美术馆准备在佳士得抛售陈容《六龙图》一样,大都会也在通过变卖家当弥补亏空。但面对坎贝尔昂贵的、未完成的“一揽子计划”,大都会究竟是坚持完成,还是任其烂尾,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来源:中国美术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