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上的明珠: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布达佩斯

2017年10月23日 15:29 新浪上海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 匈牙利国宝王冠 ■ 匈牙利国宝王冠

  ◆ 风亭

  过去四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十九大的召开,必将给“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匈牙利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一带一路”把中国和匈牙利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坐落在多瑙河中游两岸。它曾被茜茜公主视为一生的挚爱之地,如今更以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闻名遐迩。这次,不妨让我们走近这颗“多瑙河上的明珠”。

  九座大桥,牵手东西两岸

  布达佩斯是一座被多瑙河分割的双子城,布达与佩斯在多瑙河的两岸遥遥相对。据说陈佩斯的名字就来源于这里。上世纪50年代,陈强正在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正逢儿子出生,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陈强将儿子取名为“布达”;数年后,二儿子出生,则名“佩斯”。

  早在1987年,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岸就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多瑙河岸一片金黄,让每一个见到的人为之陶醉不已。除了两岸极富特色的老建筑外,连接东西岸的九座大桥,也构成了布达佩斯独特的风景。

■ 链子桥■ 链子桥

  链子桥是连接布达与佩斯的大桥中最古老的一座,多年来一直是布达佩斯的象征。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和爱人在链子桥上待15分钟,就会充分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婚姻的真谛,以及真正享受到匈牙利人的浪漫。

  1820年,贵族青年塞切尼要赶到对岸去探望病危的父亲,但因天气不好,木质浮桥无法通过,倒霉的他等了足足一个星期才渡过河,可惜父亲已经去世。悲愤的他决定在多瑙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桥梁。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后,他请来了英国设计师和建筑师。1849年6月18日,威廉·克拉克和阿达姆·克拉克共同主持修建大桥,经过10年时间终于完工。这是一座以锁链为骨架的三孔铁桥,长380米,宽15.7米,两座桥墩之间相距203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为了纪念塞切尼伯爵的贡献,大桥被命名为“塞切尼链桥”。桥头尾有四座石狮,目光坚毅,守望着两岸的人们,石狮出自雕塑家马勒士查古·亚诺什之手。

  与链子桥相邻的伊莉莎白桥得名于我们熟悉的茜茜公主。茜茜公主非常喜欢匈牙利,将它视为第二故土。至今,布达佩斯仍留有不少茜茜公主的影子,但凡茜茜涉足过的地方,匈牙利的旅游地图上都会特别标明。在布达佩斯经常可见“Sisi”的字样,还有以茜茜公主名字命名的街道、餐厅。

  国会大厦,新哥特式建筑

  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大概与中国一个小型省份相当,却拥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国会大厦。大厦建于1885年,设计者是建筑师斯泰因第尔·伊姆雷,它是一座新哥特式建筑,长268米,最宽处123米,中央尖顶高达96米(约32层楼的高度),占地总面积17745平方米,长度虽然比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短两米,但外观的豪华壮丽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

  整座大厦拥有27个大门,29个楼梯间,13部电梯,691间厅室,和两大四小六个采光的天井院,并建立了匈牙利第一个中心供暖系统和空调系统。无论是天花板还是支柱、窗户,所有能装饰的地方都极尽铺张之能。每个窗台前都设有一个放雪茄烟的地方,议员在发言前,会先把手中的雪茄搁在这里,谁的烟燃得越短,说明谁的发言时间越长,也越受欢迎。

  还记得几个月前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展览吗?其中有一件展品是匈牙利的传国之宝——王冠(复制品),而王冠真品就珍藏在国会大厦的穹顶大厅里。与它一起躺在防弹玻璃罩里的还有权杖、王球和宝剑。

  这是匈牙利民族历史与国家主权的伟大象征物,根据古老传统,这顶镂金嵌宝的王冠并非仅仅是匈牙利国家的象征,它本身的地位就等同于匈牙利国家(奥匈帝国时代的匈牙利王国被称为“圣伊斯特万王冠领地”)。哪怕是堂堂君主(比如哈伯斯堡的弗兰茨)也不能占有它,而只能临时“借用”一下。二战之后,这些伟大的匈牙利国宝一路辗转落到了美国人的手里,直到1977年才最终被归还给匈牙利。

  文化遗产,传承有妙方

  作为一个走几步就能遇见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这些老建筑当然要好好保护,好好传承,但如何活态传承以尽量延续其寿命一直是个严谨的科学问题。欧洲有许多好的做法,包括修复和生活功能化。

圣伊斯特万大教堂内景圣伊斯特万大教堂内景

  在布达佩斯,我们发现茜茜公主居住过的布达王宫,现在成为了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匈牙利国家画廊以及国家图书馆的所在地;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曾多次演出过的“文娱宫”,现在成为了一个举办外交活动、音乐会和艺术展的综合性艺术场所。据说,二战后,“文娱宫”损坏非常严重,是修复还是拆掉重建?当时政府犹豫了很长时间,一直举棋不定。直到1980年,才下定决心修复,而初步修复就花了长达24年的时间。从2004年开始,又花了10年时间对建筑进行了彻底翻修,终于恢复了“文娱宫”1865年的面貌。就连大厅里的水晶灯,也完全复制当时的模样。

  好在政府没有一时冲动将建筑拆除,不然,这个世界上又会少掉一座可以被后人瞻仰的宏伟之作。对待文化遗产,真的不必动辄大拆大建,想法子因旧出新才是大智慧,进而相映生辉、相得益彰,生出别样的魅力。

  来源:新民晚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