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青铜带流甗

2013年09月14日 18:14   收藏快报  

春秋晚期青铜带流甗 春秋晚期青铜带流甗

  江苏镇江 张剑

  中国古代文明悠久而深远,青铜器是其缩影与再现。其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传达了古代生活的丰富多彩。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通常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四大类。

  甗,古代蒸器,食器类,由两部分组成,上为甑用以盛米,下为鬲(或釜)用来盛水,中有箅以通蒸汽,使用时置于火上,将鬲(或釜)中之水烧开,利用蒸汽将甑中之物蒸熟。甗的器体有上下合体,亦有上下分体,流行时间较长,从商代早期绵延至战国晚期,初期数量较少,商代晚期开始增多。

  1979年3月江苏镇江丹徒谏壁粮山大队出土了一件春秋晚期青铜带流甗(见图)。该器通高58厘米,口径40.3厘米;器型为合体式,上为甑,下为三足釜,口沿凸出一圈可以承盖,两旁鼓出双耳,上扣两个吊链,腹上有凸弦纹三道,釜作扁圆形,三短蹄足,在甑釜相接的内部有八个凸出的半圆形托,用以托箅,外部有一注水口。釜底有很厚的烟炱痕迹,器盖和箅均无,可能属于竹木制品,已腐烂无存。

  由其耳上之吊链、注水管(或流)及短矮之釜足来看,此甗当系悬吊使用。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吊链必起悬吊作用,否则形同虚设。2.釜足过于矮小,若置于地上,离火太近,火力势必太弱,而悬吊使用则可增强火力。3.置于地上也好,悬吊使用也好,笨重的青铜器都存在一个注水倒水的问题,与其吃力地搬动器物,不如设计注水孔(流)来得方便,既可事先直接由器口注水,又可中途在孔中添水,也可直接通过注孔直接将剩水倒出,使用时,后者只需将器身荡开一个小角度即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该处把孔称为流更为确切,它更可能是为倾倒剩水而设计的,这样可免去上下搬动笨重的青铜器物。

  镇江地区青铜甗出土较少,同样器型还见于江苏六合程桥三号墓,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其实用性,构造极其科学合理,工艺奇巧,妙夺天工,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