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日报 文/蔡暄民
在收藏道路上,能找到一位好眼力的老师,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少付很多学费,等于是找到了一座现成的金山。
前两天,拗不过朋友的盛邀,到一处深宅大院鉴“宝”。去前,我心里就很狐疑:一个刚入行的收藏者在一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数以千计的“官窑”或“御用珍品”,可能吗?
我还是怀着侥幸心理:希望他是一个偶然获得窖藏的幸运者。但现实又是那么残酷,几屋子的东西,家具、瓷器、玉器全是近代新仿,出于礼貌,我坐下来应酬,尽量避开对眼前物品的真伪点评。主人也觉察出了我的表情,大家心照不宣,避重就轻地谈些家具的工艺难度。
其实,古家具上的雕刻和榫卯的制作都到了无法挑剔的精准程度。尤其是细微的转角处和线条的拐弯点,处处透出流畅和自然美,现在的工匠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再看他所有家具的皮壳包浆,在我们眼里显得是那么死板和僵硬,丝毫没有古家具透出的那种泛着玻璃质感的灵光。到代的明清古家具和到代的明清瓷器一样,丈许开外即能感受到其夺人心魄的光泽,这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包浆,是短期内人工无法复制的。
我粗略估计,他花在这些“国宝”上的钱不下三五个亿!换了谁也会懵的!只好以后找机会慢慢开导。
古玩界常有人说:“找对一个老师就是找到了一座金山!”他的失败是因为进门时没找对一位有眼力的老师。现在再投门拜师已有点晚矣!
他就是我在《玩古说瓷》写的“玩瓷人群的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人群,他们都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聪明、悟性高,如果能沉下心来,在好老师的点拨下,多看一些到代的真东西,不急不躁,稳步前行,一旦醒悟,还是能走出一片新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