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为每幅作品量身做“嫁衣”

2017年08月21日 12:23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王旭修复的陈半丁作品 王旭修复的陈半丁作品
王旭与徐建光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装裱演示 王旭与徐建光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装裱演示

  本报记者 施晓琴

  两张硕大的红色案台,桌边挂着各种各样的装裱工具和纸、面粉等材料,布满宣纸痕迹的两面墙,简单的一排书柜,一台电脑,几把椅子,这是位于北京画院四层的装裱师王旭工作室的全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与外甥徐建光从接触装裱这一手艺开始,便在这里度过了全部的时光,“装裱就是自己专注地干活,这么多年我们每天想的都是明天该干些什么活,没有时间去想装裱之外的事。”王旭说。

  传承百年的王氏装裱

  我国的书画装裱技艺起于晋,兴于唐,到宋代达到最高水平。清朝宫廷内有很多专门为皇室服务的装裱师,他们皆是书画装裱、古画修复方面的高手。民国初期,这些皇室御用装裱师流落民间,繁荣了民间的书画装裱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装裱技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第一代传承人王殿俊从老字号“黎光阁”出师,手艺扎实深厚,奠定了王氏装裱的基础,后将其手艺传给儿子王庆仁。王庆仁又带着儿子王旭学装裱。王旭在北京画院做装裱师,外甥徐建光跟着舅舅学习,深得其精髓。至此,王氏装裱已传承了四代。

  王旭自幼学画,素描、水粉、国画等均有涉猎。高三毕业20岁时进入北京画院,正式随父学习装裱技艺。其从事书画装裱工作已近30年,装裱的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日本南画院等多地展出,还多次承担国家单位的装裱任务。除了在装裱界声名远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王旭携徒弟徐建光用20秒的时间展现了中国古老的装裱艺术,则让装裱这一藏在书画背后的行业也走到了幕前。一时间这在装裱界传为美谈,也是王氏四代人心血结晶的见证。

  王旭跟随父亲学习装裱技艺,是从最基本的擦案子学起的。这是学徒的规矩,从各种工具的使用到每一道工序的要领,三年零一节学徒的过程一点都不能少。回想起自己的学习历程,王旭回忆道:“父亲对我比其他学徒更严厉,那时候被骂是常有的事,干不好要挨骂,干慢了要挨骂,态度不好也要挨骂。在学习阶段,就是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地练习。我们的工作是很枯燥的,因为可能连续一个月都只在做一件事,比如刷纸,如果练不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让你继续学下一步的。”

  “我们家的故事,就像所有的中国传统技艺一样,是随着父辈的努力而薪火相传的。”王旭说。书画装裱,对于他们几代人来说,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份责任,是伴随着家族传承而持续发展的。

  过硬的基本功很重要

  “旧不惧烂,新不惧大。”这是王氏几代人从事装裱练就的本事。时代在发展,书画的尺幅也越来越大。在北京画院的裱画室里,王旭和徐建光陆续装裱完了上万幅画作,其中不乏很多大画与残破损坏严重的画。在学习装裱的过程中,能独立修复古画则代表一个装裱师技艺的成熟。“现在一些人会认为裱画就是裱新画,而说修复就是古画,其实书画装裱是都涵盖的。在过去,我们这一行业没有修复这一说法。对于古画来说,我们常用‘揭裱’代替,以前问一个人学习装裱到什么程度了,会问‘你能揭裱吗’,来判断他对这门技艺的掌握程度。”

  王旭介绍,揭裱古旧字画首先要会染纸,染成与原来的纸颜色相近的,这就需要前期学习之时打下染纸的基础,否则后面就无从做起。修复古画属于装裱中的高级阶段,如果说能做到托画,裱画轴、镜心等是初级装裱师,会裱手卷、册页等是中级装裱师,那么能做到揭裱古旧字画并独立完成修复工作的才是高级装裱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初级阶段没做好,后面也不可能做好。

  而同时,在这个行业,每一次装裱修复都可谓量身定做。古画修复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况,有的可能是保存不好潮湿发霉,有的则是破损,情况有差别,必须对症下药。在回顾自己无数次的卷轴揭裱工作时,王旭表示,“有些作品在揭裱过程中过于追求表面暂时华丽的效果,而忽略了对画心质地的保护,更有掠夺性地揭裱,不给后人留以余地。这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揭掉命纸而伤及画心。”

  “活儿细”是王旭对徐建光装裱时的要求,也是父亲王庆仁对他的要求,更是爷爷王殿俊对王庆仁的要求。对于初入装裱行业的年轻人,王旭认为最关键的是把基本的东西学扎实。他说:“做我们这行过硬的基本功很重要。传统学徒需要做的都要学好,如何擦案子擦得又快又好,纸如何刷得又快又均匀等。如果基本功不过关,以后就很难提升。因为中间每一个环节的技艺,都会影响到最后真正的装裱和修复。”

  装裱是作品的继续创作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中国书画的完美展示与久远保存,装裱的作用功不可没。当我们深入研究20世纪美术史上著名国画家的个案之时,总是能看到其背后装裱师的名字。他们是默默无闻的那个匠人,但通常也是与画家最心意相通的知己。王旭不仅装裱修复过唐寅、仇英、“清四王”、“扬州八怪”、石涛、刘墉、齐白石、于非闇等历代名人的古画,更是很多当代知名国画家钦点的装裱师。拿到这些画家的作品,王旭都会比一般人更了解画家的创作过程,包括他的用笔习惯、用色材料等。“一个画家不同日子拿过来装裱的画,我都能从画面中看出他什么时候情绪比较饱满,是充满激情而作,而什么时候状态则稍差一点。”

  装裱亦有好坏、高下之分。好的装裱能提升一幅画的品质,装裱师的高品位和高超技艺亦是增加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因素,而差的装裱则可能使画面不协调从而降低了画的格调,甚至需要重新揭裱。王旭认为装裱是作品的继续创作,未经装裱完成的作品其实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艺术家只是完成了这张纸上笔墨的程序,剩下的部分则由装裱师继续“创作”完成。当需要修复作品时,装裱师又担任着一个医生的角色,需要注意到很多细节,并准确找到症因,才能做出最好的修复方案。

  装裱包含了很多学问,一个经验丰富的装裱师通常也是半个书画鉴定家。他们对于书画的鉴定除了对于画家艺术技法层面的了解,且可以从更专业的纸张新旧、装裱技术等方面判定年代与真伪。

  书画装裱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也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对于现代机器装裱技术对传统装裱业发展的冲击,王旭抱以乐观的态度,“手工技艺一定会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中逐渐没落,但也必将随着工业化发展的缺陷表现出来后又重新得到重视。毕竟,很多技术机器无法达到的,而人可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