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今科技发达,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文物检测,该可信了吧?机器的确不会说谎,不过,如果你相信“科学手段”,也可能上当受骗。
瓷器是古玩中的一大项,近年瓷器价格涨幅惊人,10年前只要几千元钱的瓷器,如今价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价格飙升的同时,造假也在泛滥,造假者往往借用最新陶瓷科研成果,突破当前的科技鉴定手段,最为典型的就是用X光让新瓷变古董。
欧洲一家最有名的博物馆打算以令人乍舌的价格,买进6件中国唐三彩陶器,为了保险起见,该馆用最新的热释光技术进行测定。结果,发现3件唐三彩的制造年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开国至今仅1300多年,怎么会有年代如此久远的唐三彩呢?经专家会诊,终于发现这3件器物都是有人故意对其进行人工辐照,致使测得的热释光年龄远远超过了唐三彩的实际年龄。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香港古董商在河南购得了一批唐三彩的高仿品,运回香港冒充文物贩卖,不想却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有顾客拿着买到的瓷器,去做热释光的年代检测,居然顺利过关,被测定为唐代真品。古董商人闻讯后,大喜过望,马上又拿了几样东西去检测,可又被定为现代的赝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董商人百思不解,反复对比琢磨,终于找到了其中的蹊跷。原来,他当时买的唐三彩比较多,除自己随身携带了几件,坐飞机回港外,其余都是从陆路托运回来的。现在,能够蒙混过关的全是自己带回来的,托运回来的都露出了破绽。古董商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机场的安检环节。那时的安全检查还是采用X光检测,会不会是X光在作怪呢?于是他拿了几件赝品瓷器,跑到机场去过安检的仪器,然后再送去做热释光的年代检测,果然都被鉴定为年代久远的老古董。热释光的技术密码,就此被破译了。
如果收藏新人仅凭科学技术进行检测,很可能会因此掉入造假者的圈套。比如古画造假,他们往往选用同时期的老宣纸,甚至连装裱也是同时期作品上剥下来的,如果仅仅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去检测纸的新旧,赝品就“变”成了板上钉钉的真迹。汉代木俑在古玩市场和拍卖行曾价格一路走高,于是便有人将汉墓中出土的楠木棺材加工成木俑,完全可以骗过先进的测试仪器。
大量用现代高科技制造的“高仿古董”、“逼真文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高科技鉴定只能当作辅助手段,倘若仅仅依靠高科技鉴定结果买东西,恐怕吃亏上当再所难免。
典型案例
“价值24亿”的“金缕玉衣”
艺术品鱼龙混杂,怎么才能买到真迹?大部分人自己都鉴定不了,只能相信专家。专家可信吗?殊不知,不相信专家倒好,太过相信专家,往往是给自己“挖坑”。比如,“金缕玉衣”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1年9月,北京燕山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一审被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因为偏贷6亿多元,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用于诈骗的道具,竟是两件经过专家鉴定“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
那么,把这件假金缕玉衣鉴定为珍品的专家是哪些人呢?他们分别是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已故)。这5位专家个个赫赫有名,不过拿了几十万的评估费之后,他们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圈,看了一看”,就给出24亿元的天价估值。
大收藏家马未都称,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11月11日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在此10多年前,把一件“金缕玉衣”评估出24亿元,简直是笑话。
中央电视台2011年315晚会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只要给出鉴定费,200元买的普通瓷器就摇身一变,成了价值20多万的光绪仿品,身价一下就翻了上千倍。如果开鉴定证书,只要多交钱,还可以写成康熙官窑,身价立即变成上百万元。可见,鉴定证书是多么的廉价和随意,更毫无权威可言。
“权威鉴定”迷惑性太大,骗你没商量!本人和收藏圈的朋友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但凡遇到有“专家鉴定证书”的藏品,莫不多长一个心眼。试想,如果东西是“大开门”的真迹,掏鉴定费去请专家出证书干嘛?只有自己都吃不准,才需要找“专家”来壮胆。
典型案例
石鲁假画骗倒海内外
搞收藏的朋友,大多有这样的经历:遇到有人推销藏品,巧舌如簧,或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说是盗墓得到的,故事曲折生动。而一买作品,绝对上当受骗。
2005年,河南商丘破获的“石鲁假画案”颇具代表性。造假者精心策划,他们先找人临摹一批冒充“长安画派”创始人、国画大师石鲁的画作,然后编造了一个和“文革”中落难的石鲁相遇相知的传奇故事,并在媒体上刊发《石鲁一批遗作惊现河南》的消息。
故事说,“文革”期间,河南省宁陵县农民郭伦信在西安为生产队卖白腊杆时,偶遇落难的石鲁。
石鲁嗜酒如命,郭伦信就将家乡酿制的张弓酒送给他喝。石鲁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然后挥毫作画,画一张,自觉不满意,揉揉扔掉,再画一张,仍觉不美,再揉揉扔掉。郭伦信从地上捡了不少石鲁的醉中画。石鲁是个最讲义气的人,他对郭伦信在非常时期的关心很是感激,将自己的多幅作品慷慨馈赠给郭伦信。这样,郭伦信所保存的“石鲁遗作”多达上千幅。
随后,造假者请石鲁生前的故交好友为伪作写题跋,到北京举办了“石鲁遗作展”和“石鲁遗作研讨会”,甚至邀请数十位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当这批假画有了“合法”身份后,造假者大肆鼓吹自己所藏的赝品是“金不换”,有恃无恐地高价推销假画。河南省某干部听信了故事,把赝品当作宝贝,先后从郭家父子手中买假画近200幅。原郑州市某区委书记竟个人购买假画400多万元,把其中一部分作为贵重礼品,行贿有关政要。案发时,造假者已牟利4000多万元。
“我的瓶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祖上当过大官……”“这个陶罐是刚从工地挖出来的。”你看电视台鉴宝栏目时,是不是曾经看到这样的场面:拥有宝物者说某件物品是祖传的,家里放几十年了,专家却说是新仿的,最多10年?这些人编完故事之后,连自己都相信了,你听着能不真实?越是假东西,故事往往越是“真实”。你需要记住:但凡故事太动人,买东西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典型案例
造假高手转战海外
如果你留心拍卖会,会发现很多海外“回流”的艺术品专场,这些作品往往拍得非常好,价格不低,而且成交率高。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艺术品价格不断走高,吸引着海外文物古玩藏品争相涌入,一些早年被劫掠或者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纷纷回归中国。
前几年业内盛传,北京一造假者10多年前属于北漂一族,靠在画家村卖自己的书画过日子,颇为艰难。后仿制徐悲鸿、李可染等书画大家,卖伪作,其身价已达千万,如今早已移居海外。因为其伪作经常上拍,成交价格也不俗,在书画市场火爆时,要想得到他的仿作,还必须现金买断。后来,由于藏家开始小心对付这位造假者的赝品,他又将仿品先送到国外出版,再以“回流”之名,进入国内书画拍卖市场。
因为早年中国积贫积弱,无数珍宝流失海外。不少人觉得,老外不懂中国艺术品,也不会造假,因此买回流的东西比较可靠。不少造假者利用国人“海外有宝”的心理,将假古董“出口转内销”,或送上拍卖会,或拿着报关清单唬人,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当然,如果你再到日本或者美国,看到某件“国宝”乱扔在某家古玩店的角落,也一定要瞪大眼睛,因为这东西很可能就是国内刚运过去,专门用来“钓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