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画中的水獭

2017年10月31日 11:1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水獭做祈祷状的呆萌样子 水獭做祈祷状的呆萌样子
汉画象石《水獭捕鱼图》 汉画象石《水獭捕鱼图》
水獭是捕鱼高手 水獭是捕鱼高手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 单憬岗

  “水獭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三峡大学学报编审刘自兵曾经深入研究过古人与水獭的关系,撰写了《中国古代对水獭的认识与利用》一文。据他介绍,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有水獭遗迹,如云南保山塘子沟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重庆万州麻柳沱遗址等都出土了水獭的骨骼标本。

  作为一种灵活可爱、捕鱼能力超强的动物,生活环境又与人类大面积重叠,水獭被人类关注、记载,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人类生活中,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记载水獭的呢?

  很早见诸记载

  汉画像石是汉代考古中的瑰宝。由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考古所编著并于1982年出版的《山东汉画象石选集》,记载了山东临沂出土的一块画象石,石上刻画着两条大鱼与两只小兽,彼此交错相对。画工虽然拙稚,但形象却很生动。

  “鱼自然一望可识,兽实际就是水獭。”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刘敦愿在其文章《中国古代关于水獭的认识与利用》中这样写道,“中国古代很早就知道水獭是能捕鱼的,因此之故,水獭捕鱼图象见于汉代画像艺术之上,正见古代人观察自然的深刻,与画象石艺术取材的丰富。”

  中国古人对于水獭很早就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早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孟子·离娄上》上就以“为渊驱鱼者獭也”作为譬喻。说明当时的人已认识到水獭是捕鱼高手。成书于西汉、记载先秦典故的《礼记·月令》,把“獭祭鱼”作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的一种物候,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观察到了“祭鱼”这种有趣的水獭生活习性。同样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缪称训》中有“鹊巢知风之所起,獭穴知水之高下”的语句,说明古人当时已观察到水獭会随着水位高低而搬迁洞穴的习性。

  这些文章,都说明古人对水獭的活动与习性都很熟悉。北宋宰相苏颂认为,水獭这种动物“江湖多有之……四足俱短,头与身尾皆褊,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与尾长三尺余,食鱼,居水中,亦休木上”。刘敦愿认为,参照临沂出土的画象石,其所画的水獭形象,符合描述所说的特点。

  祭鱼与禁渔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10月8日报道,在荷兰塔曼市的野外探险公园内,有一只4岁的亚洲小爪水獭做祈祷状时被游客拍下,模样呆萌可爱。打开网络,网上经常流传一些水獭进食前“祈祷”的图片,这说明一些水獭有进食前“祈祷”的习性。

  其实,聪明的古代先民早已经观测到了水獭的这种习性,谓之“獭祭鱼”。

  “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到有獭祭鱼的记载。”刘自兵介绍说,所谓祭鱼是指水獭从水中捕捉到鱼后,不是立即进食,而是陈列在水边,好像人类把食物陈列在神灵前。北宋陆佃所著《埤雅》中称:“獭兽……取鱼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獭祭鱼在古代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刘禹锡《有獭呤》:“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先祭不敢食”。

  刘自兵认为,一年之中水獭会有两次祭鱼,多发生在正月和十月。《礼记·月令》记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而十月“木叶落,獭祭鱼,得取鱼。”王安石《字说》也记载:“正月,十月,獭两祭鱼。”

  正因为水獭祭鱼的行为比较有规律,因此被古人视为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的一种。

  据刘自兵介绍,古代有禁渔的规定,以维护水生动物的生长。但政府会在自然界出现獭祭鱼现象时,开始放松渔禁,许可渔人下河捕鱼。《兽经》曰:“獭祭以鱼,其陈也圆,春渔候也。”把獭祭鱼作为“春三月,东风解冻”的物候,渔人捕鱼也由此开始。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出现獭祭鱼的现象时,意味着江河湖水中的鱼类比较多,已经可以开始捕鱼了。因此,獭祭鱼成为解除禁渔的信号。《礼记·王制》曰:“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文字·上仁篇》曰:“先王之法,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水。”

  观獭穴知水旱

  我国先民观测水獭的生活习性非常深入,也在观测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以之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服务。“观獭穴知水旱”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天气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丰歉乃至国家的兴衰。”刘自兵认为,中国古人对气候的变化尤为关注。他们通过对星辰的运转、 节气的更替以及动物的迁徙活动来预测气候,形成了一整套洋洋大观的气候预报系统。其参照物之繁多,观察之细微,记载之详备,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水獭就是古人观测天气的一种参照物。”刘自兵说,由于水獭以水为生,对水情的感知尤为敏感,因此水獭的行踪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早在汉代,就有“鹊巢知风之所起,獭穴知水之高下”的说法。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雀巢总是安置在背风的树枝上,而水獭多在水淹不到的地方穴居。因此,人们观察雀巢的方位就可预知风向,观察獭穴距离水面的远近就可预测夏秋季节水涨水落。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元朝末年的《田家杂占》说:“獭窟近水主旱,登岸主水,有验。”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水獭)能知水信为穴,乡人以占潦旱,如雀巢知风也。”由此可见,观察水獭洞穴的高低成为滨水居民安排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依据。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