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报
吴作人出身于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思想比较进步,但去世很早。童年只有妈妈和祖母陪伴,还有9个兄弟姐妹。因家中孩子太多、生活贫困,吴作人读了3年书后不得不辍学,等有了点积蓄才去上中学。1926年,吴作人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但发现自己对建筑并不感兴趣,对绘画则十分痴迷。1927年,吴作人转学,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上海对吴作人有特殊的意义。他在上海起步,并在上海形成贯穿一生的艺术理念。
吴作人的艺术起步阶段有两位重要的老师对他影响巨大。在艺术上是徐悲鸿,“我第一次见到徐悲鸿先生,是在一个演讲会上。记得有一句话的意思是真诚,诚是从事艺术的重要品质。”而在思想上影响他的则是田汉。他回忆田汉讲到“普罗艺术”,这才知道“普罗”即指无产阶级,普罗艺术就是要求艺术反映劳苦大众,反映无产阶级。诚的品质和普罗艺术,这为吴作人后来致力于写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8年初,田汉创立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担任艺术科主任。吴作人从上海艺术大学跳槽至南国艺术学院学习。他协助田汉主编《南国周刊》,在该刊第一次公开发表绘画作品《和平神下的战舰》。同年秋,徐悲鸿转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吴作人追随至南京,入徐悲鸿工作室学习。由于吴作人勤奋好学且聪颖过人,徐悲鸿为他争取到了留学名额。1930年4月,吴作人由上海启程赴欧留学。他抵欧洲后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比赛考了第一名,获桂冠生称号。老师白思天看到他的习作,把班上所有的学生叫到一起,指着画作说:“请大家记住这个中国人,他日后必将得享大成!”吴作人勤奋学习,很快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临摹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才能。
1935年,吴作人收到徐悲鸿信函,询问学业与生活外,关键词是邀请他学成归国,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的教职。吴作人征询爱人李娜的意见后便收拾行李物品,特别是旅欧期间临摹创作的作品,能带的尽量带回中国。
自古苦难成就了天才。吴作人在李娜难产去世后一度精神颓废、感到无力拿起画笔作画,后在恩师徐悲鸿的鼓励下,重新振作精神,以坚韧的笔触创作了油画《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等作品。一段时间后,吴作人创作了油画《自画像》、《碉楼旧居》等,但思念亡妻的痛苦时时在啃噬着他的内心。徐悲鸿敏锐地觉察到弟子情绪上的变化,为了让其摆脱痛苦,他让吴作人带队赴兰州、西宁、敦煌莫高窟等地旅行写生、临摹古代壁画。
吴作人的人生阅历、战争年代的磨难、个人生活的不幸与坎坷,都无形中为他的艺术特质积累了深沉而丰富的创作内涵。20世纪40年代深入大西北荒漠的艺术考察和藏区的生活体验,成为其艺术生活的重要转折点。长达两年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使他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受到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的洗礼,从而使他的艺术体现了生活修养、精神境界、笔墨情趣的和谐统一。吴作人笔下的黑天鹅、牦牛、苍鹰、骆驼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产物。
西北之行不啻在观感上收获颇丰,也使他的油画艺术产生了一次飞跃。更可喜的是他开始尝试以中国水墨画形式抒情表意,使他的艺术创作观念更向中国审美体系回归,更加注意艺术的写意性。
1945年,吴作人回到四川,先在成都举办“吴作人旅边画展”,同年底在重庆举办“吴作人画作回顾展”。两次画展展出的重点都是旅边写生、莫高窟所临壁画以及战火中幸存的画作。徐悲鸿、郭有守、陶行知、郑君里等先后在蓉渝两地报刊上撰文评述。1946年,吴作人返回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并举办“吴作人边疆旅行画展”。
他与丁聪等美术家组成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并举行第一次联展。在此次展览的开幕式上,吴作人遇到了萧淑芳。1948年6月5日,在北平,在他们共同的恩师徐悲鸿的见证下,萧淑芳与吴作人喜结良缘。他们婚后琴瑟和谐,互相充当对方作品的第一位观众与最真诚的品评者。此间吴作人的艺术思绪四射,创作了一大批经典性的作品。
1949年田汉化妆入城,找到徐悲鸿和吴作人,当年南国社的三位师友再次重逢,徐悲鸿和吴作人决定留在北平,保全北平艺专,迎接北平解放。后来就在北平艺专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徐悲鸿既是吴作人的恩师,也是工作关系中的上级。徐悲鸿逝世后,中央美术学院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重担大部分落到吴作人肩上。他先以常务副院长代行院长职责,后来于1955年正式担任了中央美院的院长。吴作人不仅是著名画家,还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数十年间辛勤耕耘,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发挥着建设新中国美术事业骨干力量的作用。他又是深孚众望的美术活动家,不断地提携富有才华的美术青年。吴作人平易近人,不少知名的文艺界人士都愿意和他结为探讨艺术和学术的挚友。
吴作人在西风东渐中登上美术舞台。他创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中国的诗意带入油画,所以他的创作面貌和西方绘画不太一样,和苏派也不一样。另外是他把透视技巧、准确度等西画的元素融入国画里。徐悲鸿一直提倡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徐悲鸿1953年去世后,这方面的推进工作都是由吴作人来执行的。周恩来曾问吴作人是不是学国画的也应该学习素描?吴作人肯定地回答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再也不能以画野逸高士的笔墨画工人农民解放军,也不能用山林茅屋的旧图式画新中国的新气象了。吴作人的回答得到周恩来的首肯。新中国画体系由此确立并由吴作人主导推进,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成为画坛主流,他自己也据此审美取向创作了无数精品力作。
为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往,吴作人在耄耋之年还多次抱病赴国外举办画展,遍访欧、美、澳及南亚等洲的许多国家,进行考察,作学术报告。他的艺术成就博得国际声望,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在美术上的一个折射,鲜明地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涵养和现代情感。为了进一步提携后辈,他以自己的艺术劳动所得,设立“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奖励且资助国人和海外华侨、华裔中优秀的美术家从事创作与研究工作,推动其有益的美术活动,以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
吴作人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沃土。他禀赋聪慧,学贯中西,刻意探求,大胆创新。他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吴作人同时又是一位造诣极高的书法家。1984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6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荣誉勋章”。
吴作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亦为西泠印社社员。出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画辑》、《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