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发现唐代佛光寺东大殿80年

2017年12月03日 08:52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张荣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建筑,曾被发现者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殿前大中经幢上写:“大中十一年十月卄□建造”(857年),此时正是东大殿建成1160周年,也是梁思成先生发现东大殿80周年之际。2017年11月29、30日,据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清源文化遗产”报道,国家文物局相关处室、山西省文物局、关注佛光寺文物保护的专家、佛光寺保护工作组再次汇聚佛光寺,在现场勘察东大殿的保存情况后,于太原召开研讨会,初步制定了一个为期约十年的保护研究工作计划。

  佛光寺是世界遗产五台山的重要文化遗存组成。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殿堂式木结构建筑,其现存建筑构件大部分为唐代原构,殿内保存有唐代塑像、壁画、题记,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和“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东大殿全景东大殿全景
大中十一年经幢局部大中十一年经幢局部

  根据目前的勘察研究分析,所知的历史上东大殿修缮活动共约16次,平均每隔约70年对东大殿或其像设进行一次重修,约每200年进行一次较大的修缮工程。最后一次对东大殿建筑结构的修缮活动发生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根据CHCC团队编写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2011年,文物出版社),东大殿部分构件残损较为严重,后檐部分存在明显的沉降问题。部分构件腐朽、开裂等残损较为严重,尤其是草栿内部分槫子存在较为严重的位移与腐朽开裂问题,椽子、望板(栈条),腐朽破裂严重,苫背层出现了多处的空洞。

东大殿斗栱东大殿斗栱

  建国后,虽然山西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定期为东大殿瓦顶进行勾抿除草等保护维护工作,基本保证了多年来东大殿文物的安全。但由于东大殿长久积累的残损问题,安全隐患一直存在。

主佛坛全景主佛坛全景

  2017年8月底,五台山地区出现了连日暴雨,佛光寺东大殿屋顶出现渗漏情况,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极为重视,立刻来到佛光寺,召开现场会议研究对策。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立即组织了对东大殿的屋面抢险遮盖工程,并随后对东大殿瓦顶进行了紧急保养维护工程。2017年11月30日上午,在太原召开的“佛光寺东大殿保护研讨会”,山西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了“佛光寺保护工作组”,

  工作组对佛光寺东大殿的保护初步制定了一个为期约十年的保护研究工作计划,以及保护方案。

  释迦牟尼佛座束腰壁画

  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于2017年8月组织东大殿屋面抢险遮盖工程

  力求通过详细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贯穿整个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十年保护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修编佛光寺文物保护规划。

  2。 佛光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

  3。 持续对佛光寺内所有建筑保养修缮。

  4。 整体安全防护网体系建立。

  5。 佛光寺数字化与实物性展示。

  6。 佛光寺周边自然灾害治理。

  7。 建立“山西早期建筑研究中心”。

  8。 开展佛光寺东大殿的保护与研究:

  保护工程实施前期勘察研究;

  保护设施建设及相关监测研究;

  东大殿本体保护方案研究;

  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研究及展示;

  工程完成后的持续监测、展示与研究成果出版。

  佛光寺东大殿保护的五项方案

  一、佛光寺东大殿屋面保护设计方案

  工作组介绍了从2005年勘察至今,东大殿的残损问题综述。并重点对椽子、望板、苫背、瓦顶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评估。根据东大殿目前面临最直接的渗水漏雨问题,初步制定了揭顶修缮保护方案, 对东大殿的瓦顶进行修缮保护,重点对苫背材料和工艺进行研究,并对残损严重的构件进行逐一的勘察研究及保护措施,需要根据前期研究成果与监测数据最终确定东大殿整体保护实施方案与研究工作。

  二、佛光寺东大殿保护工作棚设计方案

东大殿大棚设计方案东大殿大棚设计方案

  参考借鉴日本在重要古建筑保护工程中建设保护棚的经验,工作组提出在严谨缜密的研究设计基础上,为东大殿建立一座保护设施,为东大殿提供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空间环境,供东大殿前期研究与保护工程开展使用。该保护设施需具备遮风避雨、文物保存、工艺加工、监测分析的功能。在该保护设施内对东大殿所有的文物进行详细的研究记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完善的保护方案,通过符合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保护工程最终将东大殿恢复到稳定的状态。保护棚是为东大殿保护研究工程所做,具有可逆行,在保护工程完成后,保护棚即可拆除。

日本姬路城大天守阁保护棚——“天空之白鹭日本姬路城大天守阁保护棚——“天空之白鹭

  三、佛光寺塑像壁画数字化勘察技术方案和阶段成果汇报

  2015年, 受山西古建所委托CHCC团队启动了佛光寺塑像、壁画数字化勘察研究工作,工作对象主要是“四绝”中的塑像、壁画、题记,以及大木构件表面彩画等内容。东大殿内留存了唐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彩塑壁画,其中唐代彩塑34尊,明代彩塑近三百尊,历代壁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画风极其生动。东大殿内还留存有从唐至清的墨书题记数十处。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东大殿这座世界上最重要木构建筑的历史信息与价值组成。与大木结构相比,这些文物更能反映出东大殿从建成至今一千多年各时期的历史痕迹,在仔细的分析研究逻辑推演下,项目组初步分析了东大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置变迁。还对东大殿营建之初的设计理念、营建尺度、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数字化勘察设定了对塑像、壁画、彩画数字化测量的指标,以及对结构宏观勘察、颜料成分微观分析的方案。期待该项工作在全面展开后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佛光寺东大殿保护管理系统-彩塑

  佛光寺东大殿保护管理系统-大木结构

  四、佛光寺展示初步设计方案

  希望在东大殿保护工作开展后,仍能向游客展示佛光寺东大殿的文物信息,特别是希望通过展示保护工作过程中的发现,向公众传播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初步方案包括实地展示、导览系统以及线上展示的系统方案。对整个保护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测与研究记录,并通过数字化展示的手段,实时直播展示部分保护工作的内容,将保护过程的最新发现与成果向公众展示。工作组目前初步设计制作了一个VR导览器——“与大师相遇佛光寺”,目前投放在佛光寺开始试用,根据使用效果反馈进一步调整展示计划。

导览系统简介导览系统简介

  五、佛光寺东大殿本体和环境监测方案

  东大殿前气象监测设备

  东大殿数据监测平台

  目前工作组为东大殿编制的监测方案已经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国家文物局于今年8月公布了批文《关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17〕1424号,批文中要求对东大殿进行针对性的监测,为下一步保护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展开,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对比大木结构十二年来的变化(2005~2017)。分析东大殿的构件沉降、形变和残损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根据分析结果对结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形变与残损监测。并且同时,在东大殿旁边初步建设实时气象监测设备,分析冻融、雨、雪、风、温度、湿度变化对东大殿文物的影响。

  专家组意见

研讨会现场研讨会现场

  专家组一致认为:

  1。佛光寺东大殿价值巨大,无愧于“全国第一国保”的称号,对于东大殿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2。东大殿的保护工作应定义为:“研究性保护”,所有的保护工作应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保护工作开展前须明确保护工程的范围、性质。

  3。研究性保护工作需要组建强有力的管理、研究机构,保护研究注重多学科的配合,重视工匠的选拔与培养,设定合适的保护管理模式。向国内外类似的文物保护研究工程学习先进的经验。

  4。佛光寺东大殿的保护要在理念上采用最科学化的分析研究方法与决策制定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保护技术措施。

  5。赞同保护棚的建设,该保护棚既是一座预防性保护设施,同时也为保护、研究、工程的开展提供了完善的平台。建设前需要详细研究东大殿所在台地的基础状况,工程中要充分保障台地的安全稳定。

佛光寺经幢佛光寺经幢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让佛光寺东大殿恢复健康,益寿延年,并通过保护过程的研究、发现、阐释,将东大殿所蕴含的无比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发扬光大。

  (本文转载自“清源文化遗产”公号)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