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与范曾谁更值得尊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5日 10:26 大江南收藏

  范曾与郭庆祥官司两个月过去了,目前谁胜谁负悬念依旧,随之而来的口水之战已有所升级,郭庆祥从不指名的文艺批评到指名道姓指斥范曾是“当代汉奸”的言词也多见报端。

  这场因文艺批评引发的官司,激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这其中不乏对范曾作品的一些个人观点。在此,我们套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词:让文艺批评飞。

  郭庆祥与范曾谁更值得尊重

  牟建平(书画家,鉴定家,资深艺术市场评论人)

  现在范曾正与郭庆祥因名誉官司打得不亦乐乎,两人都是名人,所以影响不小。

  这场官司究竟是为了配合市场炒作,还是真为名誉所愤,且不管他。

  有人说:“郭庆祥就是个商人!”没错。当初是范曾正落魄,经荣宝斋米景阳介绍,不管是碍于朋友面子也好,还是纯投资也好,郭以4000元一平尺的价格买了老范200张画,据郭讲后来都出手了,应该说是笔不错的买卖,虽然没有当今15万元一平尺贵,但肯定靠范曾赚了笔钱。

  按国人的习惯,你倒腾人家的画赚了钱,现在又反戈一击骂人家,不厚道!

  其实,不能简单这么看。

  不错,郭庆祥是个商人,但他也有批评的权利,当初手里有那200张画的时候,是没法批评的!现在画全出手了,再看老范在央视一个劲儿地臭白话,就讲几句真话,不指名道姓说:“有人近来在电视上大谈国学,其实就是个流水线画匠。”这也是很难能可贵的!

  当代中国画市场为什么这么庸俗不堪?商品画、行画流行?一批画家敢自吹自擂自诩“大师”?老范敢自吹“坐四望五”?就是这些年缺少真正的批评!把一帮所谓的“伪大师”“伪名家”给惯坏了!很多人自以为“商业就是一切”、“画价就是一切”,于是大家都忙着造势宣传,自我吹嘘,鲜有人在画上下一番真功夫。

  吴冠中从没吹过“坐四望五”,但老人家赢得了广大画家与群众的尊重,“大师”的帽子不吹自来。

  你自己再吹神点,就是把自己吹成“鬼才”,过几年死了后,脑袋上还是光秃秃的,啥大师帽子也没戏!

  画家不是不能狂妄,不能自信,但总要有个度,总要有点自狂的资本!否则,不是“鬼才”,而是“鬼话”!

  就事论事,显然郭庆祥更值得尊重,因为他讲了真话。

  目前,捧范曾臭脚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炒他画和藏他画的人;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没长脑子的弱智粉丝。

  其实,画家雷同倒不是要命的毛病,要命的是“俗”,范曾的画恰是一个“俗”字了得!

  既然说到了范曾的画,在此不妨多说几句。

  关注范曾的画已有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末期,范曾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大型个展,那可能是他第一次在国内举办个展,作品都是大幅的,印象很深。应该说,范曾在当时国内画人物的画家中堪称翘楚了。1989年后,他的画就没看到。听说那时他在国外时期对八大感兴趣了,并加以研究。回国后,范曾的画有了一点变化,就是设色少了,玩起了水墨。但大家普遍感觉他的画陷入程式化当中,少有新意,在吃以前的“老本”。

  范曾的画近年之所以给人僵化保守的感觉,主要是题材一贯制,停步不前,缺少创新,还在重复画他以前的“老子”“钟馗”“屈原”……使观者大有似曾相识、千人一面之感。回顾一下近百年的中国人物画名家,有成就者大多是写实一路,如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等,像范曾现在一味沉浸在古代人物中的,能画出大名堂的实在凤毛麟角。

  在设色上虽然融进了一些八大的用墨,比以往“素”了许多,但八大的花鸟画与范曾的人物画,两者之间还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契合点”,毕竟花鸟画与人物画“不搭调”。

  范曾的画还有一大毛病,越大越空。总体看,他的许多小画尚可一看,但大画每每“大而空”,画总是撑不起来,有如“肌无力”。在画大画方面,范曾同近现代的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相比逊色很多,其画毫无厚重之感,秀有余而力不足,处理大画的能力明显不够。

  范曾的书法也常常露出一股“俗相”,虽完全是自家所创,然少有古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他的绘画。其书法与他的绘画“一脉相承”,只求俊秀洒脱,然鲜有骨力,尽显“媚态”。

  明董其昌论士大夫画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可以说,范曾的书画正犯此“甜俗”之鄙,令人不敢高视之。

  尽管范曾的画技近年并没有多大起色,但是他的画价却“突飞猛进”。上百万者屡有成交,成交上亿元的当代中年画家可谓屈指可数。但总体看,拍场上的范曾书画精品甚少,平庸与应酬之作较多,像去年拍卖的《齐白石像》那样的佳作少之又少。

  称范曾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明星”是完全可以的,但若想真正成为在艺术史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家,还有很远的距离要走。

  对于功成名就的画家来讲,是创新发展,还是躺着吃老本,的确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毕竟如今的藏家与爱好者的眼光都在与时俱进,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些不思进取的画家却依然故我,难免让大家产生“视觉疲劳”,“范曾现象”难道还不发人深思吗?

  链接>>>

  一次范曾与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一起做电视节目,谈到:画分九品,可分为正六品与负三品。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 ;负一品,不知其为何物;负二品,看之愈久,离其意远;负三品,与美不共戴天,应即诛之。主持人问:那么,你认为你属于这九品当中的哪一品呢?范曾回答:“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范曾作品:连环画?插图?

  奚耀艺(职业画家,独立艺评人)

  评判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专家有专家的解读,群众也有群众自己的理解。即使是几个专家,由于知识结构不同、学术专攻不同、艺术标准不同等原因,对同一件作品都可能做出不一样的批评意见。

  郭庆祥的一篇美术评论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由于不点名地质疑某著名画家的艺术水平,被范曾对号入座。范曾认为这篇文章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严重侵害其名誉权,一纸诉状把郭庆祥告上法庭,并索赔精神损失费500万元。此案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可能成为本年度中国艺术界最火的新闻之一。

  “现在有一位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的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其实也有过度包装之嫌。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谢灵运、苏东坡、钟馗、李时珍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他的人物画虽然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他的书法是‘有书无法,不足为式’,装腔作势,颇为俗气……我认为,这位画家的这些大同小异、毫无艺术个性的礼品画,最多只值数百元,但事实上现在却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幅……”——这就是郭庆祥在文中的一段评论文字。

  那么郭庆祥说得对不对?我们可以先搞清楚什么是“连环画”?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它是绘画的一个种类,是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根据文学作品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故事编成的简明文字脚本,而绘制的多页生动的画面。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画面。如果是类似这样创作的单幅作品,我们认为可以称之为“插图”,即用形象来说明故事内容的图画。那么,“连环画”或“插图”是否有艺术性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它是作为文学故事的附属品存在的,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艺术作品。西方如毕加索等都曾画过插图,他们都是在艺术创作之余偶尔为之。不过,无论是连环画还是插图,它们的艺术价值仅限于一种风格的一张作品。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做艺术批评,作品的唯一性永远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

  那么范曾的画算什么呢?我认为称“插图”更合适,因为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单件形式绘制的,并都带有点故事情节。以范曾的《老子出关》为例,画面形象一共三个,老翁、童子和牛,它们组成一组画面“团队”。这组“团队”的人物造型和牛的造型,范曾在几十年前已经创作形成了。这个题材的第一张作品不知现在在哪里?它应该还是具有点艺术价值的。但是,现在范曾的《老子出关》有几百上千张,那就和艺术创造以及艺术价值没有关系了。老翁在画面中可戴帽也可不戴帽,衣衫可白描也可着多种色,牛可以画白牛也可以黑牛,童子可在牛前也可在牛后,画面可有山石环境也可以没有环境衬托。翻来覆去的画面组合,也没有脱离第一张的造型构图,给人感觉就是画面雷同。既然这样,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就可想而知了。范曾的其他题材如《钟馗》、《达摩》、《苏东坡》等作品基本都有这样的现象。

  在郭庆祥的这篇文章中,又爆出了范曾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笔者认为按照范曾目前市场的作品占有率,这种快速产出是完全有可能的。以这样的创作态度来分析范曾的作品,被郭庆祥称之为“礼品画”,好像也不无道理哦!

  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就是体现在画家本身的创造性上。一张画雷同作品可以画上几十年,那就根本失去艺术的创造力了。希望这场关乎艺术创作的争论,能为画坛带来些思考,或许还有它的意义!

  范曾是几流画家?投资须谨慎

  张俊东(北京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

  前不久,赵无极、吴冠中、范曾在胡润艺术榜公布的“2009年作品成交额前50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中名列三甲。89岁的赵无极2.4亿元荣登榜首,91岁的吴冠中2.2亿元排名第二,72岁的范曾则以1.5亿元位列第三。这三个人中,真正意义上纯粹的中国画家只有范曾一人,本应可喜可贺,但笔者内心还是感到了“杞人忧天”式的一些凉意,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范曾先生的画之所以在去年的拍卖会上拍出了这么好的价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我们》、《艺术人生》等栏目连续推出了九期的范曾宣传专题,可谓“地毯式轰炸”。老百姓看得是热闹,但中国整个书画专业人士又是怎么看的呢?大多数、绝大多数都感到不解和茫然,很多专业人士甚至感到很反感,评价范先生作品为“昂贵的垃圾”。笔者不禁在心中暗问:范曾先生的书画水平究竟怎么样?经认真对比分析,不要说与20世纪公认的绘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这些人相比有很大差距,就算和当代在世画人物的李世南、吴悦石、王子武、吴山明,包括画工笔人物的何家英相比,都没法比。范曾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画家,却被自己和一些媒体包装成当代书画大师,真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衡量是不是中国画大师基本有三个条件,第一是雅俗共赏。如吴昌硕、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不但老百姓喜欢、评价高,书画专业人士更喜欢、评价更高;黄宾虹先生的作品,由于水墨层层积染、墨一层层叠上去,画面又黑又重,虽然非专业人士的普通百姓比较难接受,但专业人士几乎均交口称赞,所以也被公认为上个世纪的书画大师。而范曾先生的画画得真的“漂亮”,细细的线一勾勒,上颜料晕染一下,题上些什么历史人物故事的有关典故文字,似乎很有文化,很多老百姓都觉得很像,很喜欢,但大多数专业人士却不喜欢。原因是中国画第一位的就是笔墨,笔墨体现在线条中的内蕴和格调,一根具有笔墨内美的墨线出来,变化丰富,气象万千,作者的修养、风骨、格调、境界等都随着墨线自然流淌出来,每一根墨线都有生命张力,都神彩焕然。作为专业人士反观范曾先生的线条,几乎全是等粗细的白描线条,力度、顿挫、枯润、节奏、粗细几乎都一样,千篇一律,似乎是机械加工出来的,孱弱无力、苍白无味,毫无内蕴而言。因而范曾先生只能用“俗”来赢得大众,却不能用“雅”来征服专业的批评家和评论家。

  第二个标准是承前启后。纵观整个中国书画史,历朝历代的大师、大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承前启后。简单说就是既要深挖传统,有古代书画经典的影子,又要提纯创新形成自己的风貌。而范曾先生是只有自己的风貌,却看不出他的作品中有历代经典的影子和血脉。拜赏范曾先生的人物画,更多的人喜欢评价为“连环画风格”,人物造型千篇一律,习气很重。如果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重复率很高,进入一种程式化的固有模式,其实已经走向工艺品了。另外,连环画就是连环画,即使把连环画放大到丈二、丈八的巨幅尺寸,它还是连环画。

  第三个标准是过书法关。范曾先生自言善书,其实他的书法自娱自乐随便写写还可以,如果按照书法艺术的标准去衡量,不是浸淫传统经典碑帖出来的东西,毫无传统可言。目前中国书协国展的入展水平不是很高,但范先生要是投稿的话,估计入展是不可能的。其书风有故意“不停提按”、“颤笔”的所谓自家风格,但这风格太刻意、做作了,不是大道。另外,其实一种所谓的艺术风格很容易形成,糊涂乱抹、张牙舞爪也是一种风格,关键是这风格的格调怎么样。前面提到范曾先生画作中的线条苍白、千篇一律,主要原因就是范曾先生的书法不过关,尤其是没有深入临写过篆隶的经典碑帖。范曾先生写行草书,其实篆隶遗韵是行草书不可或缺的语言,没有篆隶遗韵,行草书不可能高古。纵观中国绘画史,凡是中国画大家都是大书法家,不过书法这一关成就不了中国画大师。上个世纪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之所以把中国画推向一个很高的高度,就是得益于他们的书法造诣。书法不过关,线条就不沉实、厚重,线条中也没有丰富的内蕴,更谈不上金石气和书卷气。宾虹老人讲:“流动中有古拙,才有静气;无古拙处即浮而躁。以浮躁为流动是大误也。”可见,线条中的静气并不是我们不用控制的一种中锋水平运动的简单挥运,它需要以古拙为支撑,那么古拙从何而来,古拙只有从秦篆汉隶的遗韵中可以略得一二,所以这也是吴昌硕一生临习石鼓文、黄宾虹一生研习古篆、古文字的原因。另外,“简”是中国画的大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齐白石画人物高度简练,一个人物共用几根线可以数得过来,根根果敢,根根沉实,根根似金刚杵,气韵生动、变化万千,而范曾先生人物画造型勾勒的线条很多、不够简练,又细又繁又飘的原因也是书法不过关。只有过了书法关,线条锤炼得炉火纯青,下笔才会高度概括和简练,才会大胆、果敢、肯定,自然携风带雨,气息滚滚而来。

  以上三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范曾先生离中国画大师还有很远的距离。

  很多人讲,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和他的市场价格是两回事,艺术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有火热的市场,这是因为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市场混乱、不规范所致。放在短时间内,可能可以,但如果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说太长,十年、二十年就可以看出,一定是艺术水准高的艺术家有好的市场,不然就不会有“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老话。

  据说,2009年元旦范曾先生在荣宝斋办展览一次卖掉了4500万元左右,七八月份在鄂尔多斯办展览卖掉了8700多万,而且是被少数的庄家所买,如果这些消息属实,则是很危险的。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书画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投资范曾先生更须谨慎。

  之所以很多年不想写、而近日写下这篇文章,一是因为范曾先生曾说八大山人之后,300年来唯他“范三郎”。虽然八大山人与笔者无关,但八大山人是什么高度,应该说高山仰止,笔者实在受不了范先生这话,感觉很受侮辱。二是因为物质利益可以粉碎一切,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卖钱是好事,但如果因为作品能卖钱而毁掉一个艺术家就得不偿失了。三是中国书画有一个标准叫“人书俱老”,黄宾虹先生在80岁的时候才初步显现自己的风格,范曾先生今年才72岁,所以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可以学习补课。出此批评拙言,也算是善意的相劝吧,笔者对艺不对人,并无恶意。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