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现象是艺术市场的特殊产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2日 09:30 深圳商报

▲范曾作品《十二生肖图》(局部)在今年北京荣宝春拍会上,以896万元成交。(资料图片) ▲范曾作品《十二生肖图》(局部)在今年北京荣宝春拍会上,以896万元成交。(资料图片) 画家范曾近照。(CFP/供图) 画家范曾近照。(CFP/供图)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范曾现象’的含义是:一个作者被捧为大师,其作品价格不断飙升;作者本人也以大师自居,信心极度膨胀。它是基于目前畸形的,或者说不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是由媒体等诸多社会因素共同推动而造成的。”昨日,艺术批评家、鉴藏家许宏泉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他同时警告说:“这种现象应该使藏家引起警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批评家与画家要保持距离

  许宏泉说,作家推自己的书,画家推自己的画,都属正常,而主流媒体全力去推一位画家,就属于不正常现象。范曾被捧红,显然某主流电视台居功至伟。但是许宏泉说,央视新闻频道正在制作一档专题片,焦点即是范曾与郭庆祥的名誉权纠纷,当然也会涉及“范曾现象”,他相信这档节目会更公正、更客观。

  “相对于电视媒体,艺术批评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这让人难以理解,许宏泉说。小部分批评家出于个人利益,也说了违心的话,为范曾做了配合工作,他们知道范曾是个敏感的人物,批评范曾无济于事,只能给自己惹麻烦。”许宏泉认为,范曾是聪明人,他心里清楚自己靠的是媒体,而不是批评家。

  许宏泉认为,批评家与画家一定要保持一定距离。他的一位朋友曾拍过一幅范曾照片,背景是层层叠叠的范曾作品,下面落款是“著作等身”。许宏泉当时笑言:应该是“著作超生”。他称范曾很会利用这种社会舆论来炒作自己。

  “范曾现象”是畸形的

  许宏泉认为,“范曾现象”是畸形的,或者说是不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的产物,它是由媒体等诸多社会客观现象推助而形成的。许宏泉对当年范曾被捧红的过程记忆犹新,他说,那么多人之所以如此崇拜范曾,跟季羡林等老先生对其不负责的吹捧有关。范曾也知道自己在被推,他顺势而为,乐于利用各种策略来包装自己,并渐渐开始膨胀,开始感觉自己是大师,是季羡林老先生所谓的“思想家”、“哲学家”了。

  许宏泉说,范曾也知道批评的作用、批评的力量,他也知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批评,艺术家的进步离不开批评,他也曾批评过吴冠中、黄永玉等人。但正因为他开始膨胀,开始以大师自居,他自己便容不下别人的批评了。于是当郭庆祥不点名地批评某位大红大紫的书画家“有过度包装嫌疑”时,范曾便恼羞成怒,不惜撕破脸皮对薄公堂。范曾相信自己的能力,法院也不惜践踏法律尊严,判了一个“葫芦案”。

  做大师要经得起批评

  许宏泉认为有必要提醒范曾,如果真把自己当成大师,就要有胸怀,就要经得起批评。自古中国文人虚怀若谷,范曾不具备这种品质;古代还有一种狂狷的、放浪形骸的名士,范曾显然也不属于这一类,他放不下太多东西。他不缺钱花,但他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空洞,这个空洞就是大师的虚荣。

  许宏泉说,人还需要谦卑,需要有敬畏,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范曾将这些统统甩开了,他急于要进入画史,但一个人能不能进画史,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的。许宏泉认为,虽然我们还难以断定范曾与郭庆祥的官司对他书画作品在市场上价值的影响,但至少普通的藏家应该引起警惕,应该由此看到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应该由此看清“大师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

  许宏泉说,范曾的书画受市场欢迎度极高,但他指出,这个市场是不健康的市场,范曾作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含金量也是不成正比的。

  许宏泉最后强调,对待范曾,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捧”或者“倒”的态度,而是应该重新审视,重新认识。他说,还是应该感谢范曾先生,他给了文艺界、批评界一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收藏界更应该重新认识他。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