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成福利只是一本陈年旧账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6日 09:39 四川新闻网

  武洁

  在故宫丑闻频发的这段时间,越来越多其草率处理文物的“旧账”、“烂账”被人翻出。近日再爆一则“猛料”:去年,上海恒源祥博物馆收到一项特殊的捐赠——拆了10件乾隆年间御林军铠甲做成的“丝绵被”。这条消息引出上世纪一段令人吃惊的历史:1973年,故宫为改善员工福利,将3000套清乾隆年间的御林军铠甲以每套5角的价格卖给员工,并规定员工购买后一定要拆开铠甲取出其中丝绵。(新华网8月14日)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故宫里的文物闲着也是闲着,用来改善员工的福利,倒也未尝不是物尽其用的善举。事实上,能够早在1973年便如此关注于员工的福利,故宫不仅引领风气之先,更堪称维护员工权益的楷模。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因为故宫近期连续曝出“失窃案”、“文物毁损案”,便不惜“家谱查三代”,甚至连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也一并翻箱倒柜出来,的确也有借题发挥,趁机起哄的嫌疑。

  尽管从1973年距今还不到40年,甚至连弹指一挥间都算不上,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这段时间却发生了不啻于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变迁中的故宫,自然也就不可能始终如一,更不能用40年后的标准来衡量过往。而但凡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想必都不会对1970那个特殊的年代太过陌生,在那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并未走上正轨,连最基本的生存乃至温饱都很成问题,甚至道德和信仰普遍出现了迷失的年代,的确不能奢望故宫的文物管理在那样的特殊时期去独守如今看来最基本的底线。

  事实上,连司法都不可能无限制的去追溯并申讨过往的罪行,既然连故宫的管理者都已不知换了几代,1973年发生的“文物当福利”事件,即便真要追究责任,也只能由当年的决策与参与者来负责,而并能“父债子偿”的一股脑翻出来的找如今的故宫新账旧账一起算。

  的确,尽管发生了“失窃案”,又犯了文保的低级错误,但即便真的有意把3000套清乾隆年间的御林军铠甲当福利分,如今的故宫大约也不至于荒唐到定出每套5角的内部价。但是,不会按每套5角钱来贱卖,却并不意味着“文物成福利”就不会随行就市。尤其是放在故宫的管理被曝出种种漏洞,作为专业的机构却屡犯低级错误,而相关的监管机制却几近缺失,公众的知情权更是完全靠爆料时,当管理国家级文物的的故宫自身成了不透明的“黑箱”,身处日益商业化的时代,文物们的命运与去向,倒是更加让人无法放心。

  一言以蔽之,任何权力假如不能透明运作,或是缺失了起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其实都难免走向失控甚至自肥。在这一点上,司职国家文物管理的故宫也同样概莫能外。而从当前故宫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现状来看,既然“靠山吃山”的可能性并未从机制上被彻底杜绝与封堵,“文物成福利”或许未必只是一本“陈年旧账”。(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