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从艺心得:创作只有过瘾两个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6日 13:00 新浪收藏 微博

  韩美林(微博)老师从艺心得(供选):

  摘自《上帝就是你》

  我创作时不打草稿。几十年如一日——我不用橡皮。没有表演故作托腮、皱眉的“救世主”。我创作的时候从大学听着音乐(小夜曲、摇篮曲、酸酸的,不理解音乐,东施效颦式的学老师)到进行曲、交响乐、打击乐、伦巴、探戈、恰恰舞,再到黄河锣鼓……最后把家搬到郊区飞机跑道线上看飞机……总而言之,我简直不知用什么声音作伴奏以鼓励我创作高潮神经病上来时候的那个狂风暴雨式大泼墨……

  艺术家对自己塑造的形象寻找的典型以及为这些典型所介入的形式、手段、手法、适度而不过分的创造时,不管是画家、雕塑家、导演、指挥家、他们投入的全部心血,你都能从作品中跃然目下。

  摘自《我与雕塑》

  艺术创作没有规定性,与其它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绝对独立性:独立的形式、独立的风格、独立的手段、独立的方法、独立的形象、独立的一切和独立的艺术家个体,因而它也不具备规定性的规律和模式。

  生活中有艺术设计,更具有独立性的艺术个体,如绘画、雕塑、戏剧、舞蹈就讲究艺术家独到的构思、创意、技巧、手法、形式和手段,这样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才能更充分地感到世界的美好、人生的价值和艺术的永恒。

  理论文章,尤其是创作理论,必须在艰苦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而且它也只能代表一个画家或一个画派,绝不能代表一切艺术。对那些靠权靠威的创作理论来创作的人,实在是受害不浅。我自己走的弯路告诉我,我不看艺术理论,更不写艺术理论,我喜欢看艺术家创作过程,尤其是亲眼看画、看雕、看构想。为此,我后来对那些喋喋不休、耳提面命的一家之言根本不予理睬。我奉劝那些“卖膏药文章”的人多画一些、多做一些,最好的方法是——下去!

  艺术家没有实践、没有生活,哪里就算得上创作呢?积累多少就让你潇洒多少。艺术家是不是应该多多潇洒呢?那时你的作品用不上洋洋万言,只有两个字——过瘾!

  摘自《为伊憔悴》

  艺术创作中经常碰到这个问题,为了一笔一墨或一个形象舍不得盖掉或取消,而在创作上确属多余,这时,我们必须舍得割这个“爱”才行,否则就是“哗众取宠”。这是很危险的!

  美,尤其是形式美,在创作中又应该把它放在头里,在赋予它们充分的典型性格中,不要忘记形式上充其量的完美, 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大师手下创造的典型,使人久久不能遗忘,这是他们熟练地运用形式和典型形象和谐统一的结果,在他们手下丑的可以变美,美的又可以变丑,冷的以暖的表现,实的用虚的构成……。

  只要艺术效果好,形象充实,那么在形式上、技法上、制作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摘自《天书》后记

  艺术上的规律,诸如:大小、深浅、虚实、苍润、断连、冷暖、浓淡、干湿…… 与文字的结构、运笔、粗细、转承都一个样。因为书法也是艺术。古文字学家求的是形、音、义,画家在其中看的是点、线、面。这一点,尤其是古文字,它给绘画带来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文字的前身就是绘画。古文字学家研究古文是为了求证,艺术家研究古文字是为了求美。

  摘自《韩美林谈艺录》

  艺术劳动和其他劳动一样,下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苦果也是果,总比不结强,那些流汗撒种的人,必将欢呼收割。

  在艺术创作中,美与丑不是固定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的处理不好,就成了丑的;丑的处理好了会很美、很有魅力。文章中有险句,绘画里有险笔,都是在美丑之间做学问。

  艺术中有大俗也有大雅,所谓“艺贵拙,然必有大巧之拙”。这大俗就是大雅。附庸风雅就是大俗,巧用俗笔就是大雅。

  艺术规律、艺术形式、艺术法则,不是人们规定了以后去套创作,而是从创作中不断总结的结果。即使如此,也决不是创作的模式,更不是枷锁。艺术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决不应是去死套规律;有形式而不拘泥于形式,有法则而不死守法则。

  文如其人,画亦然。文章是写人,艺术也是在写人。我们画画的都是在“写画”,写画就是写人,这不是我发明的,几百年前的画家就把“画”改成“写”了。艺术创作没有规定性,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绝对独立性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