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韩美林天书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0日 09:35 新浪收藏 微博
大 美 之 林
——天书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刘正
每次翻阅《天书》,总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在那些说不明,道不清的文字之中,笔线的美,结构的美,甚至装帧的美,使人如入大美之林,目不暇接,生无限欢喜之心。
㈠ 美在慈悲、美在意志
美林天书,在今日可以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人们惊叹天书之美,感叹美林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赞美天书的巨大成果。然而,这些今日所谓的“天书”,实际上是一些“弃字”,因为它们字义不明,文学家不用,书法家不写,已被抛弃了不知数百千年。美林先生常说:“这些‘弃字’,字义虽不清楚了,但它的美还在吧,它们像一群聋哑人,虽不能语,但是生命还在,美还在。”今天,在大家赞叹《天书》收集的“弃字”达三万多个的时候,不知美林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在做收集的工作了。在他的草稿本的缝隙中,密密麻麻的塞满了“弃字”,一个挤一个,一页复一页,一本又一本。其中的艰辛、甘苦,甚至于极限之后的枯淡、无奈,非常人所能为,也为很多人所不屑。(附图1)支撑美林先生的,我以为除了对美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慈悲。在美林先生眼中,这些“弃字”,如一群弃儿,“他们有时像是在向我招手”(美林先生语)。美林先生因为爱美,因为“不忍”而开始收集,一晃三十多年,有了今日之成。在香港的一次集会上,启功先生曾戏称美林先生的天书是开了“弃字收容所”。(附图2)正如美林先生夫妇在陕西开设 “美林希望小学”一样,“弃字收容所”的设立,都是建立在对人,对传统文化慈悲的基础之上。(附图3)在艺术品高度商业化的今天,美林先生放弃大量的作画时间,整理、搜集不为人知,不被人用的弃字,这不是一种无私的慈悲吗。
在拜访美林先生的时候,我曾多次见他一个人在静静的“爬格子”,在一张张红格的宣纸上,端正的书写这些“弃字”,数量之大,可以说惊人。但是,更加使人叹服的是,自整理书写以来,几乎没有“弃纸”。面对一摞摞高高叠起的书稿,美林先生自己也感叹:真是“佛抱我手”。然而,长期的书写,特别是在红格中端正书写,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之后,变成一种艰苦的劳动,甚至发展为对身体的伤害。美林先生的颈项以及他在“文革”中饱受摧残的双手,在这固定的长期书写中,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他的朋友、学生多次劝他休息,劝他“适可而止、已经足够”。但是,他仍一如既往,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表现出一种坚忍的意志。这使我想起文革时期,美林先生遭受的非人磨难,同样也是依靠意志,使他走到了今天吧。
㈡ 美在纯粹、美在抽象
近现代艺术的一大成就,是完成了从具像艺术到抽象艺术的转变。表面上看,这种转变是表现在形式上的,实际上,反映出对事物的认知和表现手法上的进步。人类从由具像表现规律,认知精神,发展为直接表现潜在的规律和精神,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在今日中西方艺坛中,对抽象美的认知,西方似乎更加彻底。虽然中国不乏对自然界中抽象元素欣赏的传统,但从没有极端化。“似与不似之间”,似乎是可以永恒的标准。在中国的艺术中,书法可以说是最接近抽象的艺术。它从象形文字,发展至今日的符号式字体,已经基本上抽象化了。今日的中国书法,在一位西方人的眼中,可以看作是一幅完全抽象的作品。但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从没有真正的抽象过。在抽象的字体中,诗文的意蕴始终和字体的表现互相交融,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不可否认的是,从欣赏的角度分析,诗文的作用,一方面使书法的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又使它在形式上受到约束。在今日的书坛中,虽有新锐的书法家奋起突围,但在强大的传统面前,始终微不足道。
“美林天书”的出现,似乎打开了书法世界的另一扇大门。这些由今日不知其意的“弃字”自由组合的书法,表现出一种超越传统书法模式的自由之美,抽象之美。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虽不知它的文学内容,反而因此彻底的感受到了书法的笔线、结构乃至书写者的心灵之美。人们从中寻找书者情感的蛛丝马迹,感受这些抽象的笔线带来的心灵的震荡。这使我想起了音乐,想起一些西方著名的歌曲,在我并不知道它们内容的时候,我已经被感动,被征服了。抽象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深深的拨弄埋藏于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不需要故事、情节,仅凭抽象的形、色和音韵,便足以引发巨大的共鸣。
美林天书之美,超越了传统书法的欣赏习惯,而使人完全集中于对抽象的笔线、章法结构以及书者艺术性格的欣赏。在这一点上,它和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非常奇妙的是,美林天书在自由建构的同时,严格的遵守了这些“弃字”的形体结构,他严格的维护了古文字的纯正性和严肃性,而古文字中的象形特点,又使天书在抽象表现的同时,有那么一些象形的意味,使观者产生类似观山、看海、听啸时的经验。正是在这一点上,美林天书表现出浓郁的“书写”特色,使之不同于一般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而具有了“中国抽象”的真正品质。
㈢ 美在章法、美在用笔
《天书》的出版,或许会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弃字”的书写表现之中,但是“美林天书”不可取代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收集了数以万计的“弃字”,而在于他建立起自己的“天书”风格,使人一望而知,那是“美林天书”。
美林天书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集而写的天书,如红格中的一类。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前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资料性中。后者则浓缩了美林先生数十年的艺术经验,是美林先生重新建构的“天书殿堂”。美林天书的历史,我认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因为爱美,因为“不忍”而开始收集的第一阶段。二是初步的组合书写阶段。此阶段作品在结构上比较严格的遵循了传统书法的一些规则,书风严谨、端正、节奏感强。第三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在近几年完成,不论是章法,还是用笔,都表现的更加自由和放纵。可以说气韵饱满,日趋化境。
美林天书的章法结构,由于不受诗文内容的约束,表现得异常的自由。特别是对“弃字”结构的滚瓜烂熟,使美林先生在构建画面时,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美林天书的章法特点,首先表现在“满”字上。遍览美林天书作品,不论是大幅、小幅、长条、横屏,章法的结构都异常的饱满,上下顶格、左右出线、不留余地,使人有和画面拥抱之感。美林天书在章法上的另一特色,是“险”。其寓“险”于“满”之中,如高山大壑,表面雄伟、平实,实际悬崖峭壁,险滩急流,万千惊险尽在其中。美林天书在章法局部上的奇险处理,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形成视觉上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使观者始终处在一种美的亢奋之中。
美林先生具有超常的章法建构的能力。在他的天书作品中,不乏超大尺寸的巨作。我亲眼所见美林先生一气呵成9M×10M的天书大作。先在小幅面上分块完成,然后全幅拼合,居然几乎不需修改。其中的粗细变化、大小比例、干湿浓淡、疏密结构,直至前后呼应,几乎如同天成,使观者赞叹不已。(此作即将陈列于北京韩美林(微博)(微博)艺术馆中,可以证我所言不虚。)
美林天书的用笔,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笔法。我不是书法家,但美林天书的用笔之美,我是有深切的感受的。美林天书用笔之法,可以说是典型的美林笔法,中锋、侧锋并用,枯、湿相间,快慢相济,时有出人意料之笔,使人惊叹。如他常用一些非传统,甚至为传统书家所不屑的笔法,并沾沾自喜,营造他期望的意境。然而不论何种笔法,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浑然一体,如出一辙,并形成强烈的个人面貌。
从美林先生的自传中,我们知道他是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并受过严格的书法启蒙教育的。对文字和书法的兴趣从小就已经非常强烈。稍长,热衷于颜体,颜体书法的“中直刚正”几乎可以说是美林性格的“书法显现”。然而在天书之中,颜体的表面形式都已隐退了,但其中的刚正,却保留在其中,这或许正是美林天书的灵魂,是美林天书矗立于天地之间的骨骼吧。
刘 正
2007年12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