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佛像艺术:宗教文化观念

2013年05月24日 09:43   新浪收藏  微博

  武洪滨

  陶宏兄约我这篇稿子,已有时日,从我们读书住进同一间宿舍始。我当时说“不慌”,其实我心里倒慌得很,用油画方式画佛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的确罕见!宗教性油画在西方很普遍,整个中世纪的圣像画,以及后来络绎不绝的宗教题材在西方艺术史上贯穿始终;在中国,佛像画自汉代佛教传入始亦未停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将中国水墨媒材运用至佛像表达可谓淋漓尽致!可遍观中西艺术史,用西画方式画东方宗教的令人难寻参照。对于亦师亦友的兄弟提的要求,我自是格外审慎,于是在“不慌”中度过了一年半载,这段时间以来,两人虽不是形影不离,也算是朝夕相处,如今对他的艺术倒不吐不快了。纵观陶宏的佛像绘画经历了宗教意味、文化意味、观念意味三个阶段。

  一、宗教意味时期

  据我所知陶宏画佛始于一段善缘,如今看来冥冥之中倒有谙和佛性之感。当时为了给家乡修路,陶宏结识了一位笃信佛教的慈善家,从此与佛像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的作品基本上以写实为主,陶宏将扎实的造型能力与佛陀造像结合起来,古典气息很是浓重,细腻刻画的佛像宛如再生般呼之欲出,无论是宝像庄严还是慈悲菩提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身临净土的宗教感,立于佛像前,尘滓尽除,清心无碍。用佛家偈语描述此时的绘画乃“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陶宏的早期佛像绘画就像渐修的北宗禅一般,以虔诚的礼敬、细致的苦修、将佛性的庄严与精神的指引通过栩栩如生的造像传达出来,以期普度众生。

  二、文化意味时期

  就像佛教汉化的过程一样,陶宏的佛教绘画很快就由北宗的渐修进入到南宗的顿悟阶段,从而传统文化的意味扑面而来。这个时期大约发生在其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对传统文化的痴迷,陶宏此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尤其对释道结合心得颇丰,老子的“惟恍惟惚,其中有道”,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佛家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观念思想对其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看到此时的绘画展现出一种朦胧隐约、迷离梦幻般的美,又似传统水墨晕章般清心淡雅,佛像由古典理性的美逐渐转向传统的象外之意的境象美。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观音、菩萨、金刚、力士,如从梦境中走来,佛的神秘性不期而至,神耶?人耶?梦耶?境耶?在“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文化情怀中,进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禅意十足的美学意境。

  三、观念意味时期

  显然,陶宏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完成了具有浓烈传统文化意味的佛像绘画后,再一次超越了自己。对观念意味的追求成为他佛像绘画的第三个阶段。思维活跃的陶宏对创新孜孜以求,其视野张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当我看到他近期的作品时,着实吃了一惊,他竟将现代绘画的元素渗透于佛像之中,比如,波普艺术的纯色,后现代的文化符号等等。明黄,群青、桃红的大量运用使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视觉冲击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将佛的威严消解,不觉自来亲人之感跃然纸上,中国文人山水画、祥云符号化的处理使画面拓展了时空,文化与宗教、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产生了。此时的佛已不再拒人千里之外,而是存在于观念之中被画家娓娓道来。陶宏的佛像绘画将沉甸甸的两千多年的宗教轻松地放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具有能指传统,所指当下的双向语义与意义。

  行笔至此,般若顿开,宗教向着美善,艺术表现美善。如是我闻。佛家有云:善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