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天铎先生:藏品润人生(2)

2013年07月08日 10:10   新浪收藏  微博

  唐云先生不但是享誉中国画坛的大家,也是文物鉴定家,喜欢收藏茶壶、古砚、碑帖、字画等,而且心系美术教育事业。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们到苏州采风写生。1983年仲春的一天,朱屺瞻等一批画家由唐老带队又一次来到苏州。当晚,常熟书画家曹大铁先生带着钟天铎来造访朱屺瞻先生。在客厅唐老见到钟天铎怀中抱着书画,顿时来了兴趣,操着浓重的杭州口音说:“能否让我看看?”钟天铎边打开画轴边说:“请多指教!”唐云先生明白眼前的花鸟画就是这个前来拜访的青年所绘时,细看画意、气息、用笔、题款后,他脱口称赞道:“画好,字好!画上的印章是谁刻的?”钟天铎答道:“自制。”唐老点头微笑说:“印也刻得不差,继续努力,画出些名堂来。”

  这次见面虽然短暂,但唐老对钟先生的印象颇深,却也心存疑惑: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人,又遭十年动乱,根本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古书画,怎么会书、画、印都有如此之功底?爱才、重才、惜才的唐老决定亲自去他家走走。次日早上,唐老带上儿子唐逸览,在曹大铁等人的陪同下到了钟天铎家。不巧的是,钟天铎正上班,未在家中,略感失望的唐老忽然看见屋中的桌上放着一尊造像,拿起一看,他的双眸中满是惊喜:从造像背面凿款及足部铭文判断这应该是北魏造像!惊喜之余,唐云问钟母是不是祖上留传之物,钟母说是钟天铎觅来的,并说他自小就着迷于古玩。返回的路上,唐老连连称奇:一是他对造像颇为喜爱,先后收藏南北朝、隋、唐各时期造像七尊,独缺北魏造像,今日巧遇,可谓缘分;二是钟天铎不但书、画、印兼擅,还与自已一样酷爱古玩,又是缘分。这次出访,唐云虽然没有见到钟天铎,但心中更加有底,决定收其为入室弟子。大约半月后,经过一位常熟画家电话告知,钟天铎得知唐老有意收自己为弟子,异常兴奋,当即拿上那尊北魏造像,租了辆汽车直奔上海。

  到1993年唐老仙逝,他与钟天铎的师生情缘延续整整10个年头。唐老在世时对钟天铎格外看重,每次去唐老家中拜访,几乎倾其所有所藏拿与钟天铎观摩,尤其是八大、石涛、金农、新罗等多位大家的作品。对于钟天铎的篆刻,唐云曾多次给予鼓励,如称赞钟天铎的篆刻跳出时下常人窠臼,从秦汉篆法入手,别开生面,自成面目。唐老珍藏的八把曼生壶,曾嘱托钟天铎为其治印“八壶精舍”。唐老本是治印高手,选印十分严格,然而他却很喜欢钟天铎为他治的这枚印,在自己晚年的画作上常钤盖此印。这是唐、钟师生情缘的生动演绎,也是唐老对自己的这位弟子发自内心的褒奖。

  品味收藏丰盈心灵

  自文革始,传统成了被“革命”的对象。钟先生却开始沉潜到传统之中,不断收集金石拓片以供研习。一方面体会古人之心,会古人之法,在实践中孜孜以求,从古代名帖中获得更多对传统的悟性;另一方面养成了收藏鉴赏的兴趣,随着收藏层次和品味的不断提高,钟先生愈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

  对于艺术的理解,钟先生说:“所谓书画同源。而我理解的收藏,并不是要‘藏’而是一个‘学’字,收藏的过程,就是从藏品中学习的过程。一幅古画收藏,也不是要‘藏’,而是‘挂’起来,从古画中学习古人的笔触、用笔、用墨,时间一长对传统的文化了解的越深。你的创作继承传统的东西就越多。同样,收藏的过程也是提高鉴定水平的过程。如何辨别一幅好画,你必须对文人的书画文化研究很深,你了解多了,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他说,“与其说我是收藏家,还不如说我是鉴赏家。因为喜爱艺术,就慢慢淘,等到手头宽裕些,就去买更好的东西。收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真的、好的艺术品看多了,自己的鉴赏力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此外,收藏还要有群体,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交流、分享、切磋,兴致会越来越高。如某人淘到一件好东西,就在一起相探讨、品评、分析,说说它的风格特点、印章出处等,特别有韵味,谈谈有些书上查不到的渊源、掌故,增添了收藏的境界。可惜的是,现在正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长一辈的人一个一个离我们而去,青年一代的人却跟不上来。”钟先生的眼神里透露出些许遗憾的意味。

  谈到当今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平静如水的钟先生也忍不住叹息。他说现在的艺术品是天价,动辄上千万,自己是买不起了。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符,艺术品市场被炒作得很乱,原因是现在拍卖市场没有严格的、高水平的、无私的主管部门,也是因为投资人有钱但没有文化。“我收藏靠的是自己的眼光,不跟风,现在有很多人自己没有鉴别的能力,很多知识和判别能力都是听来的,换句话说不是用眼和脑,仅用耳朵听来的,对某一张画或某一件文物听到有异议就承受不了了。”

  “我记得大概是在1997年,艺术品市场已炒得比较高了。上海有个做纺织品小小集团,要进军艺术品市场,请一个掌眼的来买画、买瓷器,他们以风口浪尖的价格拍下的东西,我一看,说要过几年才能赚到钱。因为那时候,张大千的画我花五六万就能买下来,他们花了三四十万。当然到现在,已经翻了几番了。”

  钟先生除了励志勤奋外,艺术天赋也极高。游遍世界之后,依然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今年近古稀的钟先生,开始处理一部分藏品,他说是该把这些藏品归还社会的时候了。此外,自己的书画也上拍,但不认同炒作,艺术是需要寂寞的,他以诚待人,不浮不躁,淡泊名利。

  书画印与收藏齐飞

  钟先生本就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少年时代曾受到吴中前辈陈邦福、朱季海、蒋呤秋、朱犀园等人的垂青,获得悉心指点,技艺日益精进;后入大石斋之门,得到唐云先生的亲授,师心不师迹,更注重于从精神上学老师、学传统,耳濡目染,各方面不断提升,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内涵,也学到了大师的风范。

  林散之先生见其作品后,赞道:“有境界,有魄力,浑浑瀚瀚,自成丘壑。”他以书印之功入画,吸收青藤、白阳、八大、石涛、蒲作英、吴昌硕诸家养分,为己所用。他的山水,以石涛为主,兼取董其昌,尤以枯笔线条的飞白和泼墨块面的氤氲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同时又和谐统一,于两家之外别开生面。其花鸟或泼墨淋漓,或强笔硬翰,或沉潜如老僧补衲,或飞动如天马行空,融合“似于不似之间”的形象挥洒,能尽大写意之致。偶作小写意,则又有韶秀明媚的意境。其人物虽然不多作,但偶有涉事,颇多异趣。

  钟先生的篆刻,始于一个小故事。当年钟先生年少好学,从游于吴中诸前辈间,书画成就不俗。一天,宋季丁先生对他说,你能作印吗?钟天铎捉刀即刻“海日楼”三字。宋先生见后,惊而赞其:古拙有滋。很是嘉许了一番,认为钟天铎的天质秉性,必能在印坛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钟先生在家乡苏州开了一家画店《艺友室》,十几年间他阅尽珍品真品无数,包括字画拓片、古瓷、铜器、还是玉石、古沙壶……

  1999年,他移居美国,勇敢面对并承受着来自陌生环境的种种压力,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仍勤奋地实践、对比、思考,积极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不惜财资收藏流落于海外的中国艺术精品。

  如今他退居书斋,时常与友人对坐品茗,闲聊世事人生……

  一下午的清谈,钟先生语重心长道:艺术需要的是:养、玩、悟的过程。中国传统字画的精奥就如深邃的海底,充满着神秘与丰富。这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知识与悟性,更需要天才般地痴情陷入,“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只有反复把玩、揣摩、考据,方才参得个中妙机与大味大趣。艺术的心灵环境与外在环境如果互为良性,真是天赐善机,成大器者定有造化。

  他对记者说:书法是艺术入门的敲门砖。学好书法,学鉴定就是要学好写字。你们要做好艺术类的刊物,也应该学书法,从写大字开始,写好了大字,就开阔了胸襟,学会的书法线条,绘画就有了基础。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